日本人每逢節分會吃惠方卷,祈求好運。路透社
「節分」是日本的傳統節日,每年2月初左右,日本人會在節日當天享用粗壽司卷「惠方卷」,不過超商為了節日而製造過量惠方卷,大量食物遭到廢棄處理,成為近年來不斷被外界批評的一大問題。在日本每天有高達8噸重的米飯,被送到廢棄物處理場燒毀,尤其這一年來日本出現嚴重缺米危機,導致米價飆升,日本人今年對食物浪費問題應有更深感觸,本文將探討惠方卷的浪費問題,以及日本缺米的主要成因。
每逢節分就要吃的食物「節分」在立春的前一天,是日本傳統節日,由於今年的立春是2月3日,節分即在2月2日舉行,日本人照往例在這一天品嘗粗壽司卷「惠方卷」,為新的一年祈福,據說能帶來健康和好運。
不過,近年來每逢節分,商家大量製造惠方卷,也造成食物浪費的問題,長期關注食物浪費議題的日本記者井出留美,自2019年以來持續對惠方卷的浪費問題進行調查,並在新聞網站「Yahoo!News」撰寫多篇報導。
井出留美指出,日本面臨缺米問題,在政府陸續投放儲備米、抑制米價的同時,每天都有大量的米飯遭到丟棄,在日本每天有高達8噸重的米飯,被送到廢棄物處理場燒毀,部分則被送至養豬場作為飼料。
日本米價飆漲,有日本餐廳開始提供顧客美國產的米飯。路透社
三大超商沒賣完估逾3億日圓井出留美於今年節分之際,對日本三大便利商店品牌Lawson、7-Eleven、全家,共計149家門市進行調查,發現1674份惠方卷沒有賣完,價值達 91萬7605日圓(約21萬2405元台幣),全國便利商店共計5萬5736家,推估總共價值達3億4324萬日圓(約7900萬元台幣)的惠方卷遭到廢棄。
井出留美強調,這只是便利商店的部分,因為在節分這天,各處商家都會出售惠方卷,包括大型超市、百貨公司及壽司店等。
一名日本網友在今年節分當天,半夜走進超市,想要買宵夜,發現商品架上還有大量的惠方卷沒有賣出,上面均貼著「半價優惠」的標籤,這名網友貼文寫道:「我等等要上夜班,所以來超市買宵夜,發現架上都是惠方卷!因為已經很晚了,所以都貼上半價標籤,惠方卷真的是必要的嗎?」
日本網友紛紛表示:「我家附近的超市也是這樣,還剩下一堆惠方卷」、「真是浪費啊」、「每年都會看到大量廢棄的畫面」、「是否喜歡惠方卷因人而異,但希望不要用浪費食物的方式出售」、「米價高漲的同時,惠方卷卻大量廢棄,讓人感到生氣」、「日本不是缺米嗎?」
關西地方習俗變「海苔業者的陰謀」?據日本人力資源服務公司RECCOO對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年輕人對惠方卷的認識程度,發現日本51%的大學生有吃過惠方卷,但當詢問學生們,是否知道惠方卷被大量廢棄的問題,高達62%的人回答「不知道」,可見多數年輕人尚未意識到,這個每年節分都會上演的食物浪費問題。
據《寶島社月刊》指出,在節分品嘗惠方卷的習俗,原先在日本多數區域並不存在,該活動最早源自於關西地區,是大阪的商人為了祈求生意興榮、平安健康,而舉行的儀式。
1977年關西地區的海苔業者,為了宣傳海苔,向民眾發送傳單,上面寫著:「如果在節分當天吃下壽司卷,就會帶來幸運。」這種壽司原本在關西被稱為「一口咬壽司(丸かぶり寿司)」,直到1998年,7-Eleven將其命名為「惠方卷」,開始在全國販售。這項活動自流行開始,迄今不到50年,又被戲稱為「海苔業者的陰謀」。
有些日本網友談到惠方卷的浪費問題時,指出這項活動的淵源:「原本節分吃惠方卷只是關西的小型活動,但便利商店把這個活動推廣到全國」、「把關西文化用在商業用途,還在全國推廣,不覺得很荒謬嗎」、「在關東地區不賣惠方卷也沒關係吧。」
日本米價飆漲,價格難以回穩。圖為日本米生產流程。李鎮宇攝
日本米荒推給觀光客 理由勉強今年日本人對惠方卷的浪費問題應該感觸特別深,因為日本自2024年6月開始,多家超市陸續傳出缺米情況,儘管日本政府今年3月釋放兩次,共計21萬噸的儲備米,但日本米價仍然居高不下,這場持續近1年的缺米危機,原因眾說紛紜。
去年發生米荒不久後,日本政府表示,旅日的外國遊客較前年同期增加一倍多,假設外國遊客每天吃2餐白米,估計米需求量比前年同期增加2.7倍。不過這項說法,恐無法作為合理的解釋。
據《每日新聞》分析,假設每月有300萬名外國遊客來日本旅遊,停留時間約一週,且一天3餐都吃米飯,他們的米飯消費量,也僅佔全體的0.5%,何況在現實中,旅日遊客不可能3餐都吃白飯,實際數字應該更低。
日本民眾最近憂心市面上買不到米。圖為日本埼玉縣熊谷市政府營運的埼玉農業技術中心的稻穗。路透社
越光米怕熱 高溫影響稻米收穫日本NLI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小前田大介指出,日本政府從1971至2017年,長達約50年間,持續實施「減反政策」,依據這項政策,農民若改種大豆或小麥等作物,能夠獲得政府補貼。
該政策目的在於,抑制稻米生產過剩、穩定米價,美國和歐盟等地曾短暫實施類似政策,但並沒有像日本一樣長時間施行,實施的結果造成全國稻田面積減少、稻米產量下降,即便2018年廢止減反政策,稻田減少的趨勢已經難以挽回。
此外,小前田大介分析,氣候變遷也對日本稻米產量造成影響,日本栽培的水稻品種「越光米」雖然耐寒,但與其他稻米品種相比,耐熱性卻特別低,當出現高溫氣候,就會造成稻米品質下降,2023年夏季日本高溫再創新高,導致稻米收穫率下降。
酷暑對日本稻米帶來了影響。圖為參加埼玉縣耐熱稻試運行的73歲農民,在日本埼玉縣佐手市的稻田視察。路透社
價漲還缺貨 被來路不明的人買光據《產經新聞》報導,日本的稻米收購制度,長期以來多由稻農將稻米,賣給JA農協(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但農林水產省於3月31日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生產者不經過農協,直接向批發商出售的稻米量,較去年增加44萬噸,其中在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和餐廳之間累積的庫存,高達19萬噸,確認存在流通系統堵塞,導致米價飆升。
另外,據日媒「NEWS POST SEVEN」報導,米飯是日本重要飲食文化之一,家中的米吃完後,許多人都會買新的,部分外國人可能看準日本這種飲食文化,試圖收購日本的白米,再以高價出售,有稻米批發商透露:「原本在超市販售的稻米,即便價格上漲,也不會有買不到的情形發生,但現在部分超市販售的稻米,卻被來路不明的人買光了。」
據日媒「MINKABU」指出,日本面臨的問題不是稻米不足,而是「政策不足」,雖然自民黨和農林水產省多次稱,轉售和流通系統堵塞是主因,但這種說法,形同將缺米責任轉移給市場上的參與者,政府應該思考結構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市場參與者要囤積稻米?為什麼生產者直接銷售給批發商,不願再透過農協?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政府政策的不信任,以及對農協制度的不滿。
2024年9月7日,日本岡山縣一名農民在稻田操作收割機。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