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順利發射。取自國家太空中心臉書
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向外媒表示,台灣正發展極具雄心的太空計劃,預計明年3月選定首個火箭發射場位置。同時,台灣也正與美國亞馬遜公司討論衛星寬頻網路合作,強化通訊韌性。
路透社、《
日經亞洲》報導,吳誠文週二(12/17)向台灣外國記者會(TFCC)成員表示,無人機、機器人和通訊衛星對台灣的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也是技術發展的「首要優先事項」。
他表示,台灣正與「自由民主國家」合作,願與歐盟及日本、美國等國共同發展未來的衛星系統。
吳誠文表示,台灣正和亞馬遜(Amazon)協商,採用Amazon最新的古柏(Kuiper)低軌道衛星寬頻網路系統。
他表示,台灣現有的OneWeb衛星服務頻寬過小,為防共軍阻絕台灣通訊,台灣正試圖取得中地球軌道及低地球軌道衛星服務,以確保通訊暢通,類似俄烏戰爭爆發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衛星通訊服務星鏈(Starlink)為烏克蘭提供戰場上的重要通訊管道。
吳誠文說,台灣可以合作的西方企業還包括歐洲和加拿大的廠商,但亞馬遜的產品是目前研發最成熟。
2024年台灣太空國際年會「TASTI EXPO」月初才在高雄舉行。今年是英國首次以國家館參展,並有產業代表團來台,讓這項活動更添國際重要性。英國駐台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當時強調,台灣的半導體實力以及在下一代通訊領域都具有優勢;他也指出,英國與台灣可在太空和衛星領域合作,成為卓越的盟友。
《日經亞洲》指出,賴清德總統5月上任以來,積極推動通訊衛星及其他攸關台灣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報導稱,賴政府擬定了多元發展計劃,希望擺脫台灣對半導體產業的高度依賴,提升在人工智慧、無人機、醫療、能源及其他新興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解放軍本月初才進行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部署,但拒絕發布軍演通知。在中國可能軍事入侵的情況下,保持通訊能力是台灣的首要任務。
吳誠文表示,台灣目前主要利用外國企業的火箭將自製衛星送入太空,但也希望能用自己的火箭發射衛星。他透露,預計於明年3月下旬決定火箭發射場位置,地點可能就在有軍方飛彈發射場的東南沿海地區,設施預計約5年後啟用。
吳誠文表示,目前數位發展部也在研發高空氣球,確保穩健的通訊能力,「可以使用氣球暫時替代基地台,至少在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使用」。
吳誠文解釋,台灣在過去30多年來投資發展衛星,最初的目的是「遙測」,即監測國土安全、都市設施及農業條件,並協助天氣和颱風預測。如今因面臨攸關國家安全的「關鍵地緣政治」挑戰,當局已改變發展方向,讓低地球軌道衛星能用於通訊。
2023年10月,台灣將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送入軌道,是台灣太空計劃的重大突破。這顆衛星是由法國火箭發射,用於觀測容易發生極端天氣(包括颱風)的海洋地區,是全球少數能觀測海面資料的氣象衛星。
根據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提出的2025年預算為52.76億台幣。這項預算仍在反對黨主導的立法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