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從會後聲明觀察 為何這次拜習會透露出美中緩和的跡象?

    2022-11-15 17:24 / 作者 陳家齊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在印尼峇里舉行峰會後,各方樂觀看待美中關係「破冰」。雙方的氣氛與先前有何不同?從中方會後透過新華社發出的聲明,可以解讀出許多中方態度較為和緩的跡象。




    圖片
    習近平與拜登在14日握手,互動親近。路透社




    彭博新聞報導,把這次新華社會後發的中方聲明,與7月拜登和習近平視訊通話後的新華社會後聲明比較,可以看出多個顯著的態度差異。



    首先,上次的新華社新聞稿只有911個字,這次的新聞稿卻多達逾2,800個字,中方對於本次會談顯然更能接受,更願意用心描述。



    其次,中方這次的聲明稿中結尾寫道這次會晤「深入坦誠和建設性」,「建設性」的用語通常是中國官方表示會談有所進展的用詞。在7月29日納次通話中,中方最後的結尾稱拜席通話「坦誠深入,同意保持聯系」,隻字不提建設性。



    第三,中國雖然仍強調台灣是中國內部事務,台灣問題是美國不可逾越的紅線,但是這次不再有7月那次聲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是中國14億人口的意志,「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這種張牙舞爪的用詞。



    第四,更罕見的是中方呼籲美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裡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長期以來是美方的用語,中國以往慣用的都是「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兩者之間被視為差異巨大,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實際上就是美方「認知」到中方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台灣屬於中國。中方這次不再用「原則」,在某種意義上承認了美方對台海兩岸的認知與中國的差異。



    第五,7月的聲明中,中國厲聲指責美國「把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是對中美關系的誤判和中國發展的誤讀」。這次沒有這樣的用語,取而代之的是回歸「中美關系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用詞,還又用了「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種用語,呼籲的是降低對抗,而不是罵美國搞不清楚狀況。



    第六,習近平在7月那場通話中警告美國「違背規律搞脫鉤斷鏈,無助于提振美國經濟,也將使世界經濟變得更加脆弱」。這一次,習近平對於美中經濟脫鉤的譴責縮短成「損人不利己」,還強調「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面臨新的發展任務,需要從對方發展中獲益,這也是共同利益」。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