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開打後,各方密切關注中國方面的行動。直到目前為止,北京當局並未出兵或者軍事援助俄國,但是也同時把這場衝突歸罪在美國與北約國家。中俄之間的關係起起伏伏,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分析認為,雙方雖然是戰略上的合作夥伴,但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同盟」關係,不過隨著歐美等西方國家加強制裁俄國,俄中之間顯然將愈走愈近。
出版重量級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是華府老牌的重量級智庫,政治立場為中立無黨派。該協會網站本月中發表分析文章,把中俄合作關係定調為「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ship),但並非正式的「同盟」關係(allies)。文章指出,最關鍵的重點是中俄並未互相承諾軍事防衛,中方並未承諾在俄國與烏克蘭發生戰爭時提供軍援,俄方也沒有承諾中國在台海發動戰爭時出兵援助。
與其說是同盟,這篇文章分析,雙方更像是基於方便而組成的合作關係,因為兩國都有對抗美國與西方國家國際秩序的意圖,並企圖在太空等前沿領域共同建立新秩序。不過,俄國在與美國對抗與挑戰國際秩序方面比中國激進許多,這是因為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當前的國際秩序中其實是獲利一方,中國比較想要的是改革而非變革國際秩序。
中俄在三個層面上也有較大的矛盾:印度問題、長期的互不信任以及烏克蘭危機。俄國從前身蘇俄開始,自冷戰時期以來就長期與印度維持友好關係,並長期對印度軍售。相較之下,中國與印度有頻繁的邊境衝突,還曾經打過一場中印戰爭。
而在信任問題上,雙方的領導人、民眾與商業領袖長期保持不信任的狀態。雖然習近平與普丁私交非常融洽,還在2月喊出雙方合作關係「不封頂」的口號,但是雙方自冷戰時期中蘇交惡以降的長期不信任情緒依舊瀰漫,中國與俄國的民間合作相對也非常稀少。新冠肺炎爆發後,俄國也是率先急著封鎖對中國邊境的國家之一,至今新冠仍是雙方互不信任的障礙。
第三,俄國入侵烏克蘭使中國處於尷尬的狀況。中國呼應俄方的說法,避免用「戰爭」形容這場衝突,也譴責西方國家長期「挑釁」俄國才會引發這場衝突。但是,中方明確知道一旦公然軍援俄國,必定遭致美歐的強力反彈與制裁。
以經貿來看,中俄關係也非常失衡,儘管雙邊貿易在2021年達到破紀錄的1,470億美元規模,但是絕大多數是中國出口產品到俄國,俄國對中國有龐大的貿易赤字。俄方對中出口也侷限在原油、天然氣等大宗原物料。儘管中國長期使用俄系武器系統,但近年來俄國對中軍售逐漸降低,一方面是俄方憂心中國複製竊取俄方最新的軍武技術,一方面中方自行建立的軍工體系也突飛猛進,武器自製化程度大幅提升,也變成俄國在軍武外銷上的競爭者。
雙方體量上也不能相比,中國14億的人口將近是俄國1.42億人口的10倍,國內生產毛額(GDP)達16.6兆美元,也是俄國1.7兆美元的將近10倍。中國在2021年的軍事開支高達2,930億美元,是俄國659億美元的4.4倍。雙方在人均所得方面相似,2021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1.819美元,略高於俄國的11,654美元。
中俄在合作關係上互相靠近,關鍵點之一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中俄都認為這起事件已經象徵美國與西方世界的衰落,中俄可乘勢而起,雙方以及巴西、印度與南非主要新興國家組成了所謂「金磚國家」(BRICS)的聯盟。第二大關鍵節點是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儘管中國法理上沒有承認俄國的併吞行為,但是美國對俄制裁,使俄國更倒向與北京合作,習近平在2015年訪問莫斯科,就簽署了包括軍售在內的20多項協議。
現在,中俄關係又面臨的新的轉折點,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使美歐開始剝離對俄國石油、天然氣能源的依賴,俄國也有意加強對中國輸出能源。中國與俄國也企圖拋棄美元作為貿易貨幣,進行所謂的「去美元化」。
中俄關係變得更緊密的一個象徵性事件,是今年5月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與澳洲、印度與日本領導人進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時,中國解放軍與俄軍的戰略轟炸機進行聯合演習,在5月24日聯合編隊飛越日本海,向美日示威。這也是中俄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次聯合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