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發布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廖瑞祥攝
台電、中研院今天共同發表「去碳燃氫」技術,首度成功串接小型商用發電機組。什麼是去碳燃氫技術?與傳統的碳捕捉、碳封存有何差異?
所謂「去碳燃氫」,就是將天然氣先裂解成「氫能」,以及「固態碳」兩種產品;之後將「氫能」投入發電,透過氫能與天然氣混燒,可以降低天然氣發電的碳排量,若將來某一天國際大廠能生產出純氫能發電機、達成100%純氫發電,就是零碳排電力。
至於「固態碳」則可以加值再利用,例如製成碳纖維材料,也可以做為備用能源。
去碳燃氫技術。截自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主秘陳于高簡報
天然氣先去碳、再發電達到零碳效果「去碳燃氫」與傳統「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去碳燃氫」技術是在天然氣燃燒發電之前,就先將「碳」分離出來再利用,只將裂解出來的「氫能」投入發電機組,一旦100%燃氫發電機組問世,純氫發電就能達成淨零碳排發電的目標。
至於傳統「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則是先將天然氣投入發電,產生碳排後,再透過捕捉與封存技術,避免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層中,藉以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去碳燃氫技術免去另建輸儲系統成本對台灣而言,「去碳燃氫」技術還有一個最大優勢,就是解決氫能在運輸及儲存過程中的高成本,及高技術門檻。
由於「液氫」的物理特特是絕對零度,也就是要在零下273°C才能液化,光是將氫能「液化」這件事,過程中就要先耗費一大堆能源。而且,氫能在輸儲過程中,容易發生「氫脆」現象,讓管線脆化。
「去碳燃氫」技術則可以運用現在已成熟的天然氣輸儲技術與基礎建設,將氫能即產即用,免去額外興建液氫儲存槽的需求。完美與台灣現有的天然氣輸儲系統「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