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主委葉俊顯26日出席「區域治理沙盒實驗及推廣成果發表會」,進行致詞並受訪。戴嘉芬攝
國家發展委員會與經濟部、農業部合作,推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並於今日(11/26)舉辦成果發表會。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表示,「區域治理沙盒」不是為了做一個能源示範,而是希望創造一個能對話且跨議題協作的治理場域,讓不同利害關係人及行動者能坐下來,肩並肩找出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回應挑戰。
今日包括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及民間代表共同見證推動成果。活動聚焦「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發電」與「地熱發電」4大綠能主題,以綠能永續示範案例,讓社會各界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再生能源的在地樣貌,展現中央與地方協作推動能源轉型的創新治理。
葉俊顯致詞時指出,當我們談到能源轉型,大家常想到技術、設備,但實際上,再生能源也與農村、魚塭、溪谷,甚至社區與部落息息相關。因為每一項技術背後,都牽涉土地使用、產業發展、地方治理、社會信任等複雜議題。
他繼續說,國發會看到了這些「技術之外」的挑戰,所以啟動「區域治理沙盒」,不是為了再做一個能源示範,而是希望創造一個能對話且跨議題協作的治理場域,讓不同利害關係人及行動者能坐下來,肩並肩找出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回應挑戰。
國發會今年推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秉持「在地小規模案例」、「跨域協作」核心精神,聚焦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及地熱發電4項綠能主題,盤點在地推動面臨課題,進行在地訪談,並結合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與民間社群,透過協作機制與交流對話,尋求兼顧產業、社會與環境的在地綠能治理模式。
區域治理沙盒歷經1年的推動,國發會與工研院攜手,分別於北中南東等地區,累積代表性案例經驗,如雲林向天歌農業綠能,結合農業升級與屋頂光電,透過設備改善與穩定的綠電收益,協助農場提高生產效率並建立在地品牌;大阿蓮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漁電共生,以「養殖優先」為原則,由養殖戶與地方協會主導協作模式,重建漁民與業者的信任,促使養殖產業收益穩定不減;宜蘭安農溪微水力發電,以既有水利設施發展小水力,兼具教育、觀光與社區參與功能,流域綠能驅動農村創生與永續;台東紅葉谷地熱示範園區,以「取熱不取水」的地熱發電模式兼顧環境與當地產業,並結合溫泉與導覽活動,開啟地熱多元價值的示範實踐;這些案例,展現地方行動者透過協作找到在地解方,亦可作為政策推動與地方實踐的參考。
國發會表示,本次成果發表會不僅回顧4項綠能的在地實踐,更從中歸納三大治理啟示。首先,從在地挑戰轉向協作共構,建立跨部會對話平台,讓政策設計能回應地方脈絡;其次,從技術導入轉向社會參與,透過如在地產業協會、農漁業團體與社區組織等,建立信任與互動機制;最後,希望從單點示範轉向制度化學習,讓沙盒機制成為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的中介平台。
未來,國發會將持續做為溝通協調與支持的角色,推動跨部門協作與交流,促進中央與地方的對話、共同學習與創新治理,讓綠能轉型更貼近地方需求,也更具韌性與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