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檔案館將於11/22正式開館,目前是試營運期間,建築景觀及公共藝術更成為熱門打卡點。戴嘉芬攝
台灣首座「國家檔案館」座落於新北市林口區,試營運首月已有超過10萬人次入館參觀,將於11/17舉辦開幕典禮,11月22日正式開館。館中首度曝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當年向行政院提出台灣電子業未來發展藍圖的報告。
1981年4月,張忠謀還在德州儀器任職時,接受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邀請,來台提供半導體及科技業發展建議,並提出一份完整的台灣電子業未來發展藍圖報告。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當年向行政院提出台灣發展科技業的建言,報告內容在國家檔案館展示。戴嘉芬攝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在5月4日收下這份報告,由於收執聯都是英文,負責人員還在上面以中文標註張忠謀的中文名,一開始還把姓氏譯錯,後來才更正為正確的中文名。在這份公文旁,還有《工業技術研究院設置條例》;讓這些相隔超過40年的文件檔案展示在大眾眼前。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負責報告收執的工作人員一度將張忠謀的中文姓氏譯錯,後來才改正。戴嘉芬攝
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局長林秋燕表示,國家檔案館選址林口,紅色漸層烤漆玻璃帷幕除代表林口臺地紅土沉積,也象徵檔案堆疊保存珍貴的國家記憶;此外,建物僅占基地1/4面積,保留3/4自然演替次生林,結合鄰近林口運動公園形成都市綠帶,創造自然與人文共生景緻。國家檔案館1至3樓為開放空間,4至9樓則有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電子檔案技術服務室及國家檔案庫房等專業技術研發場域。
她受訪時表示,國家檔案館的檔案總長已超過31公里,總共分成25個類別,內容涵蓋府院重大政策、經濟財政等都是蒐羅主題;政治檔案只有2.9公里,雖僅占十分之一,但卻是國內蒐整最完整的機關,因此,有需求的研究員、當事者家屬都會到此調閱、查尋檔案,比例佔七成,民眾亦可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470萬筆國家檔案目錄。
林秋燕並指出,館中公共藝術「以霧為景」與「以史為鏡」由藝術家許宗傑打造。她說明,「以霧為景」位於入館前的綠林坡道上,運用白色不鏽鋼交織線條,模擬林口台地常見的霧氣,為自然與建築之間提供一個柔性轉換,讓民眾可以沉澱心境準備入館;2樓往3樓的螺旋梯上則設置「以史為鏡」,使用1705片鏡面不鏽鋼,構築直徑達6公尺的巨型立體圓鏡,鏡面背面印製過往36個主題檔案特展的精選檔案,象徵從歷史中照見現在與未來,也讓民眾在穿越作品時感受檔案典藏的意義與價值。
國家檔案局局長林秋燕說明,11/22是檔案局滿25歲的日子,因此選在這天開館。戴嘉芬攝
林秋燕說明,檔案局專業人員悉心修護及保存檔案,除妥善典藏守護國家記憶外,更要開放大眾近用檔案,因此在3樓設置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提供研究人員、師生或一般民眾調閱檔案。
此外,2樓設有常設展廳與特展廳,首展一常設展為「島讀•我們的故事」,特展以「重返1987-解嚴檔案」為主題,將看似與日常生活遙遠的檔案,藉由展覽與科技運用轉化為平易近人的檔案故事,並設置「阿凱將小屋」兒童體驗室、檔案FUN體驗,以及文創商店、輕食咖啡廳等空間,帶領民眾透過國家檔案與體驗,讓檔案成為每個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