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ETF募集亂象炸鍋!「募集換7-9倍回單」成常態 業內爆:基金IPO有潛規則

    2025-05-12 19:08 / 作者 鄒秀明
    股市配圖。廖瑞祥攝
    國內ETF市場募集亂象再度浮上檯面。近期有證券業務在網路上串連發起「#終結IPO制度暴力」行動,控訴ETF發行背後的制度性壓力與不公平操作,金管會也證實已接獲相關檢舉。業界指出,ETF募集之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後關鍵即是投信與券商之間「回單換規模」的潛規則。

    據了解,許多投信公司為擴大ETF募集規模,長期與證券通路私下協議:券商若協助募集1億元基金,就能獲得7至9億元的「回單」下單承諾。隨著市佔率競爭白熱化,這項遊戲愈演愈烈,原本2至3倍的回單比例在近期已飆升至7至9倍,儼然成為常態。業界不禁質疑:「這樣的單,真的回得完嗎?」

    尤其今年初,投信高層大風吹,引爆ETF市占率爭奪戰,資源傾巢而出,甚至壽險資金也被動用來助攻回單。營業員為達成KPI,不但得號召客戶一檔接一檔申購,還可能自掏腰包下場認購,直呼壓力爆表。有券商主管透露,回單是给總公司,若募集達標還會另外給總公司「資源」,但回單跟業務員無關,募集額度卻與業務員息息相關,造成基層怨聲載道。

    然而,四月初川普挑起關稅戰,觸發全球股災,讓這場看似熱鬧的ETF募集熱潮轉瞬變調。不少以ETF質押放大槓桿的投資人慘遭斷頭,業務疲於奔命,最終演變為「投信、券商、客戶三輸」的局面,壓抑多時的怨氣瞬間引爆。

    不只如此,規模較小的投信更在激烈競爭下陷入邊緣化困境。因資源有限,募資時若與大型投信撞期,往往淪為「變相封殺」犧牲品,失去公平競爭空間。

    據調查,投信為了衝刺IPO募集規模,長期與券商大玩「你幫我募集,我回你下單」回單交換戲碼,證券業務接到上層分派指令,力促檔檔ETF發行規模大爆發,隨後券商也樂得接到「回單」,藉此鞏固成交市佔率。

    引人關注的是,今年初國內投信高層大搬風,奪下ETF市占率形同立下戰功,各方人馬不惜動用集團資源使命必達,市場立刻傳出「券商每幫募1億元,交換下單7-9億!」。也就是說,如果證券公司幫忙銷售募集某檔投信基金,包下一定額度,只要達標後,每募集到一億元,投信公司就會承諾下單回給券商,保證七到九億元的成交量。

    證券界人士指出,交換單通常都是「這個月沒有下足,下個月會補」,但隨著倍數拉高到七到九倍,大家心中疑慮越來越高。但證券總公司一道道指令下來,就是各區證券營業員的責任額KPI。

    眼見「回單」倍數創新高,苦了營業員為了業績達標人仰馬翻,到最後連主管都要下場幫忙認購;等到ETF掛牌,一票人不是馬上賣掉認下一檔,就是說服客戶質押ETF擴大槓桿,再壓下一檔,起初還有蠅頭小利,未料突來一場股災,全部慘賠,客戶譙聲連連。

    證券業主管透露,如今回單承諾不僅影響營業員壓力,更讓客戶權益難以保障;也有基金經理人也抱怨,過去需要研究資源時,可以跟下單券商開口,如今手中部位早就被高層拿去當資源,到頭來還是會影響研究品質。

    一名市場人士坦言:「這種玩法已背離投資本質,把ETF IPO變成績效考核工具,遲早出事。」如今這場股災意外揭開業界長期積弊;若金管會只調查券商是否有落實KYC(認識客戶)、KYP(了解商品)只是基本動作,對於結構問題沉痾才應該一併了解。

    鄒秀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