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2度捐贈COVID-19疫苗給台灣,並宣布最快將於今年10月在台設立辦事處,9月30日,立陶宛國會通過修法,允許在無外交代表的情況下設立立陶宛經貿辦事處,為即將設立駐台經貿代表處奠定法律基礎。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在推特上寫道:「立陶宛人在世界各地的經貿辦事處開了綠燈!今天,立陶宛國會通過允許我們在無外交代表的情況下建立立陶宛經貿辦事處的法律,包括台灣!」
根據中央社報導,阿爾莫奈特表示,東亞及東南亞市場有許多未開發的機會,立陶宛致力與台灣、南韓、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發展貿易及投資關係。她強調,此次修法通過,讓立陶宛能與海外市場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並在高科技及創新領域強化合作。
對於立陶宛今年來挺台動作頻頻,引發北京當局不滿,阿爾莫奈特則重申,立陶宛與歐盟(EU)各國立場一致,都尊重中國國內及外交政策,且許多歐盟成員國都在台灣設有辦事處、台灣更是歐盟在亞洲的第6大貿易夥伴,因此同為歐盟成員國的立陶宛,也希望能與台灣締結經濟合作關係。
歐盟(EU)外交向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9月28日舉行的「歐中外長對話」中,王毅重申歐盟成員國應謹守「一個中國」原則,甚至表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對此,《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分析,雖然王毅並未提及立陶宛,這段發言卻有著弦外之音。波瑞爾則回應,台灣是理念相近的重要經濟夥伴,歐盟會在遵守其「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與台灣發展合作,但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究竟為何立陶宛挺台行動會引起中國如此大的反彈,美國之音引述分析人士指出,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之名設立辦事處,踩到中國的紅線,卻受到歐盟其他國家的認同。為了防止其他歐洲國家發生「骨牌效應」,起而仿效與台灣發展關係,北京才會大動作地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向這個人口不到300萬的歐洲小國,不斷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