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基金會與多位立委召開記者會,訴求提供早產兒照護津貼。立委陳靜敏國會辦公室提供
早產兒基金會今(11/7)日公布調查,早產兒家庭在嬰兒出生6個月內的自費金額為11.4萬元,足月兒則是2.8萬元,早產兒花費是足月兒的4倍。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蘇巧慧與陳靜敏與早產兒基金會共同舉行「支持早產兒養育照護津貼」記者會,呼籲政府提供早產兒3萬至12萬不等的照護津貼。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彭純芝公布新生兒家庭問卷調查結果,早產兒家庭平均出生六個月內的自費金額為11.4萬元,足月兒則是2.8萬元,而愈早出生的早產兒花費也愈多。早產兒基金會為此也發起
連署「早產兒養育照護津貼政策」。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指出,台灣在2022年的新生兒死亡率為4.4‰,也就是每一千個嬰兒中,有4位會在28天內死亡;跟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以及鄰近國家相比都高出不少,日本為0.9‰、韓國是1.5‰,OECD會員國中位數則是3.2‰。
吳玉琴首先表示,她過去為了早產兒的醫療需求,已經和早產兒基金會、新生兒科醫學會合作,共同訴求「應設法協助新生兒科醫師快速取得治療所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最後在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催生了「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調度中心」。
不過,吳玉琴也提到,即使醫材、藥品、營養補充劑都有了,對早產兒家長來說眾多自費品項所累計的費用,比起養育一般足月兒來說,仍然龐大許多,早產兒家庭養育照護津貼制度,將能適度協助早產兒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合適治療或藥物時,減輕經濟負擔,共同守護早產兒平安長大。
「你不知道現在要生出來的孩子可不可以留下來!」蘇巧慧則分享自己的生產經驗,她在第二胎生產時僅有27周,孩子出生的時候不到1000公克,比前手臂還要短,全身都插滿管子,眼睛因為不能見光也要包起來,肺部也要插管,而早產兒從出生到離院可能需要花7位數的照護費用,「每個早產兒都是賓士寶寶。」
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鄭玫枝指出,早產兒出生器官尚未發育完全,醫師會建議使用療效較佳或是副作用較少得自費藥品,因此價格往往偏高,例如需要治療視網膜病變、血管收縮幫助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以及咖啡因針劑刺激呼吸等。
民進黨立委黃秀芳也說,2個小孩都是早產兒,一出生就需要很多營養品照顧;護理師出身的陳靜敏呼籲,台灣每年有2萬名早產兒還來不及準備妥當,就必須提早面對一段艱難的成長歷程,政府應提供早產兒養育津貼,不僅能提升早產兒的健康照護品質,更能減輕家庭育兒的壓力。
另外,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國健署目前已推動「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當早產兒家庭順利出院時,提供居家照護服務,透過與醫學中心等院所合作,採電訪、家訪訪視等措施,提供家長居家照護轉介與衛教諮詢,減輕照顧者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