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今日於台北科技大學舉辦「住的淨零綠生活」圓桌會議暨國際論壇。內政部提供
內政部長劉世芳今(11/7)日表示,強化國土韌性、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是內政部推動「近零碳建築」政策最核心的願景,包括公有建物設置光電、持續推動新建物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設置太陽光電法制化,以及協助易成孤島地區及都會區建構能源韌性系統,確保災時維持民生、消防等基本電力。
劉世芳說,內政部也積極推動社會住宅及老宅延壽政策,像是在新建社宅外,透過政策引導釋出既有的空餘屋作為社會住宅,以減少新建工程所帶來的碳排;另外,老宅延壽取代拆除重建可減碳6至7成,未來將推動500棟4至6層集合住宅及透天老宅延壽工程,預估每年可減少35.5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近零碳建築」是未來趨勢,但民眾願意多付多少錢?內政部今日於台北科技大學舉辦「住的淨零綠生活」圓桌會議暨國際論壇,邀請日本及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從使用者角度,探討願付價格(Willingness to Pay)概念,如何將成本轉變為價值。
與會學者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教授山浦紘一指出,台灣與日本在住宅政策的發展與推動上,有許多相似的背景與挑戰,包括仰賴能源進口、高度都市化、面臨地震與颱風威脅等。日本為達成2050碳中和的政策目標,自2020年起,加強推動淨零耗能建築和淨零耗能住宅,發展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可撓性、輕量與耐候性,將可易於安裝於淨零耗能建築(住宅)。
內政部表示,本次會議與論壇透過跨國經驗分享與跨部門討論,針對近零碳建築推動策略、能源效率與消費者行為、市場需求與支付意願等議題進行深度交流,深化近零碳建築在政策規劃、產業應用及社會認知層面的連結,未來將可作為強化近零碳建築政策的社會溝通基礎,提升國人生活轉型的意願與認知,共同打造永續、智慧與韌性兼具的建築環境與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