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就任國民黨主席被視為傳承馬英九路線。資料照 廖瑞祥攝
                            
                        
                    前總統馬英九在鄭麗文就任國民黨主席的全代會上落淚。馬核心幕僚、黨副主席蕭旭岑說,馬英九聽到鄭麗文提及連續三次總統敗選,要振衰起敝、王者歸來,有所感觸,也認可鄭凝聚黨員情感,替被民進黨追殺黨工送暖之舉。
蕭並指出,美國人在馬英九時代對台灣很客氣,因馬執政的兩岸關係好,美國要拉住台灣,反觀民進黨跪美、舔美,美國人對蔡英文、賴清德政府不客氣,台灣越來越危險。他並認為鄭麗文上任後兩岸交流可望回復到馬英九時代;預示鄭麗文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鄭習會」及恢復停辦十年的國共論壇可能性。
從這些脈絡看來,馬英九路線藉蕭旭岑入股「鄭中央」重回主流。國民黨一改朱立倫黨主席時期的「親美、和中、友日」路線;鄭麗文轉向「聯中、制美」的大戰略逐漸清晰。
值得關注的是,馬英九主政時期的兩岸政策,和如今馬、鄭同盟的兩岸主張並不相同。馬在總統任內對中國採彈性姿態,用「不統、不獨、不武」滿足對岸「台灣不走台獨」訴求,從相互合作中獲取經貿利益。當時的馬英九為求選舉利益、與民進黨抗衡,並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兩岸論述有不少「戲」的成分。
馬英九卸任後,以兩岸青年交流為名,四度訪問中國。他回到祖籍地湖南祭祖、參與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拜謁中山陵、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繼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馬習會」,在北京舉行了「馬習二會」。這九年,馬英九靠向中國的兩岸路線更勝執政時期,也與鄭麗文更貼近。
政治上總有蛛絲馬跡,從鄭麗文選前一天急赴馬辦,獲贈馬英九親寫的「世代接棒、同行致遠」8字墨寶可以窺得。馬鄭同盟,這條隱形的線,早早牽起。
鄭麗文需要馬英九、拉攏馬英九,或許有政治上的小聰明。但馬鄭同盟是否穩定、構成路線,顯有疑義。從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稱俄羅斯總統普丁非獨裁者,藉此向中國交心,遭前立委蔡正元痛罵她「超級大嘴巴」,並傳出歐洲駐台機構反彈、後座力十足看來,馬英九與黨內機制未必拉得住鄭麗文才是最大變數。
回到馬英九、鄭麗文聯手的國民黨新路線,有人認為,就是一輛朝向北京疾駛的自撞列車,或許未必正確。事實證明,鄭麗文在黨魁就職演說中,完全不提「我是中國人」、九二共識、反台獨、謀求統一及刪國防預算等「五面紅旗」。除非國民黨2026、2028不玩了,否則當然必須要摘下頭頂的「紅帽子」。
至為關鍵的是,蕭旭岑提及,「川習會」後,美國與中國兩強態勢底定,台灣「抗中保台」時代過去了。鄭、馬時期的國民黨,賣的是另一種「聯中保台」、討厭民進黨搞壞兩岸關係、當旗手不當棋子的產品。它在台灣有多少市場,端視鄭麗文能否如願贏得2026大選、以及2028國會單獨過半、重返執政成真。
馬英九老淚縱橫,有不少情感成分,見鄭麗文奮起、後繼有人。馬英九的淚水,也隱含政治路線重回主流的感嘆,他卸任總統後,在國民黨內「走空」多年,「九二共識」被建制派棄如敝屣,終於一吐鳥氣,展開「多頭」行情。
鄭麗文崛起,某種程度等於馬英九路線再起。但鄭麗文是否有意識地催出國民黨新路線、執行得宜並獲益,無異是超大型、跨國的政治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