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方在台中舉辦護國大遶境造勢。資料照 吳尚軒攝
726首波大罷免結果,24席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過關。朝野、政黨內部都走向「校正回歸」盤整之勢。
本次罷免案,7席藍委同意票通過罷免門檻,包括北市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新北葉元之、竹市鄭正鈐、台中羅廷瑋、花蓮傅崐萁。大罷免沒成功,不代表國民黨大成功。更不代表家族政治、極端政治、國會侵犯行政權大成功。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即便贏得726選舉,也未阻止台中市長盧秀燕強勢問鼎黨魁。
除了「反朱派」力拱,盧秀燕不得不爭黨權的原因有很多。在2028年總統候選人的路上,立法院長韓國瑜、台北市長蔣萬安的威脅太大了,盧唯有市長兼黨主席才能確保出線,主導藍白合、敲定副手。朱立倫贏了大罷免,選後遭逼宮「盧上朱下」,恐回歸平淡。政治看的是未來性,也是莫可奈何的。
選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主張:「2026年絕對不讓新北市落入民進黨手上,努力讓自己成為最好的選項。」頗有拿大罷免勝局當籌碼、試水溫,挑戰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與藍白合底線。新北市長侯友宜回應:「選舉是一時的,民眾的需要才是永遠最好的選擇。」國民黨北市黨部代主委、北市議長戴錫欽回擊:「比民調誰最強,藍白就共同支持。」藍白競合的不安因子,高度震盪。
此外,藍營力拚823藍委馬文君、游顥等7人罷免案過關,因當天還有民眾黨提出核三廠延役公投案,南投縣長許淑華主張兩者「都投不同意」,避免投錯票。此話一出,馬上讓民眾黨支持者炸鍋,小草們灌爆許淑華臉書、痛罵藍營「過河拆橋」。藍白即便延續國會脆弱多數,因選舉利益不均,隨時有可能產生扞格。
民進黨選前看似無堅不摧。大罷免視同政黨對決,慘遭剃光頭。我好奇的是政黨做為民團「側翼」的起源、決策及其變形。黨內有沒有人認為邏輯不太對、試圖喊卡?如何判斷全黨挺大罷免,走到底、抗中保台可能翻轉國會局勢?賴清德形成決策的模式,若無法抓住社會脈動,有效說服黨內、向全民訴求,處境堪慮。
民進黨不夠誠心檢討,未正面回應責任政治,也是選後的一大敗筆。黨祕書長林右昌726當晚稱,「請不要把它窄化成是政黨之間的對決,也不要把它扭曲為政黨之間的勝負。」兩天後,林右昌改口「罷免結果不如人意,民進黨身為執政黨,我們責無旁貸!」請辭扛責。府院定調感謝民團、內閣局部改組,賴清德總統只向民團道歉,並承諾823第二波大罷免續與公民前行,走完最後一哩路。似乎都未直面全民、回應726民意。
在賴清德出訪生變、中南部受風災肆虐之際,8月美國關稅談判結果即將出爐,國眾兩黨選前通過普發萬元現金法源、政院決定以適時提釋憲取代覆議,緩解壓力。民進黨823未必會和民意「硬槓」到底。在內外交迫因素消失後,民進黨必須藉由黨務、內閣改組迅速整隊,扭轉頹勢。否則2026年「九合一」選舉、賴清德連任恐受連帶影響。
回到大罷免結果,可以觀察得到,有搖擺選民跳出來、站在反罷免方。選民集體智慧確認了2024選舉的結果,或立委就職一年內發動大罷免未必有正當性。勢,未必站在哪一黨那邊。反罷免大成功,未必有所謂政黨光譜的移動或太多「新民意」誕生。
如果硬要說大罷免的功效,就是朝野選後都收斂了它們在國會、法案、政策、論述上唯我獨尊、獨斷獨行的氣焰。從政者該「校正回歸」到初心,只有自己贏,當然不是贏。不能永遠自我感覺良好,太過淡定,不把廣大民眾的恐慌與憂慮當一回事。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現在到823是大罷免的觀察期、看守期。首波選舉結果,朝野都付出代價,更應該誠心「校正回歸」。就怕打回原形,這大半年就白忙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