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次張廖萬堅。資料照。行政院提供
教育部計畫推動「校園公共球」政策,開放全台中小學球具供民眾借用,盼促進全民運動風氣。相關政策卻引發教師團體反彈,認為欠缺配套、增加學校負擔。對此,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今(7/10)表示,後續將由體育署審慎評估,強調不會貿然實施,初期將以「有意願試辦」的方式進行。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表示,將要求體育署於1至2週內完成全台超過3800所中小學球具盤點,初步規劃每校至少提供10顆籃球、排球或足球等器材,供學生及放學後進入校園運動的民眾借用,預期不需自備球具即可運動。
不過,消息一出即引來包括全教總、全教產及代理暨代課教師工會等多個團體砲轟。教師團體指出,教育部這個計畫未明確規劃經費、人力與管理責任分工,形同將行政壓力轉嫁給基層教師,擔心增加維護、保管與安全巡查的工作負擔,對教育現場是一大衝擊。
代理暨代課教師工會更直言,此政策「把教師當行政提款機」,在教育現場人力不足、行政量已經超載的情況下,若再額外加壓,恐進一步加速教職人員流失。
對此,教育部主秘林伯樵今早回應表示,「校園公共球」計畫並不要求學校擔負保管責任,而是比照「愛心傘」模式實施,屬於開放型借用,球具屬消耗性物資,使用後不強制歸還,也不設管理門檻,學校只需提供資源,不需額外負擔;教育部會提供一次性經費,協助學校準備球具,不會占用體育課教學資源。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下午也親自錄影說明,強調會尊重各校與地方政府意願,後續由體育署與基層單位充分溝通後再行推動,初期傾向由有意願的縣市學校先行試辦,作為未來是否全面實施的依據。
他重申,相關經費與採購作業將由教育部支應,不會由學校埋單,更不會影響學生的正常體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