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資料照。廖瑞祥攝
民眾黨上週末完成黨主席補選,由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當選,《鏡週刊》今(2/18)天揭露,去年5月藍白力推國會職權修法時,立委黃珊珊曾向時任主席柯文哲抱怨「國昌收不回來」。對此,黃珊珊回應,民眾黨本來就是一個有多元意見的政黨,大家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很正常,蓄意挑撥大可不必。她下午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調查報導,「實在不需要一直在起訴書中找素材、作文章、瞎掰 。」
《鏡週刊》報導指出,柯文哲遭收押後,檢調還原其手機通聯與對話,發現去年黃國昌與國民黨在立法院聯手推動《藐視國會罪》等法案,引發國會擴權與審查程序違憲爭議,且爆發肢體衝突,柯文哲為避免產生負面觀感,6月1日與黃珊珊討論如何善後。
週刊提到,黃珊珊用LINE告訴柯文哲「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因為之前說得太硬,我也覺得很難收場,我之前有和榆修討論放慢腳步,不要延會,慢慢審查,有人受傷反而可以趁機協商,但國昌收不回來,國民黨也繼續衝,拉不住,小傅又一直逼韓國瑜要有院長威嚴,這場列車只有一直開下去。」
對於媒體報導內容,黃珊珊回應,民眾黨本來就是一個有多元意見的政黨,大家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很正常,蓄意挑撥大可不必。黨團主任陳智菡則反擊,鏡週刊到底把自己當媒體、還是只會嚼舌根的大媽?整天拿著來路不明的簡訊亂抄、挑撥離間、製造民眾黨內部矛盾,有夠低級沒品。
黃珊珊隨後在下午於臉書發文,再度回應此事,直言報導「令人啼笑皆非」,她質疑,即便她跟柯文哲之間的對話是真的,「為什麼它有需要特別被拉出來寫成一篇報導?這個對話的公益性在哪裡?鏡週刊窺探他人私密通訊不夠,還需另外寫成一篇報導?」
黃珊珊說,週刊報導似乎隱含著「民眾黨政治人物不能討論時政」的意味,民眾黨是一個多元、富有活力的政黨,從上到下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一種看法。她批評,週刊報導方式表面上是透過翻找柯文哲過往所有手機通訊內容寫成「調查報導」,實則以媒體之姿,翻找過去所有對話,從中做文章蓄意挑撥。
黃珊珊認為,秘密通訊的重要內涵,就是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擔心遭到報復,週刊固然有媒體的身分,但顯然在第四權的監督腳色與擷取他人對話編撰報導之間,《鏡週刊》更傾向後者。最後她說,自己希望進入司法程序的,就讓司法程序處理,台灣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調查報導,「實在不需要一直在起訴書中找素材、作文章、瞎掰 。」
14:50 更新黃珊珊臉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