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通過,民眾黨團立委舉牌喊口號。廖瑞祥攝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立法院趕在農曆春節前的1月21日,通過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但三讀至今已逾半個月,卻仍未送出總預算案。國民黨團人士告知,是因「通案統刪」內容至今待定。知情人士則直言,依統刪決議,根本刪不滿939.75億元。
國民黨團人士表示,總預算案「通案統刪」之所以至今「帳對不攏」,主要是因民進黨政府要求主計總處杯葛預算審查所致;因預算案已經三讀,若後續「通案統刪」預算真確定刪減「基數」不足,可能只能院際協調解決。
立法院知情人士則悲觀指出,要解決「這本無法算清的帳」,最後可能必須由行政院發動史上第一次總預算案覆議,讓已完成審查的今年度總預算案「形式歸零」,才能重新修正審議時的錯誤,屆時立院顏面與專業度也恐受損。
知情人士指出,通過的總預算案要求「通案統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是以原列歲出預算3兆1324億6890.9萬元的3%換算而來,母數仍含遭全刪的補助台電1000億元,「一隻牛剝兩層皮」,形同已「空刪30億元」。
此外,通案刪減項目中,「針對中央各機關及所屬通案刪減用途別項目」雖援引自去年總預算案,但卻把去年總預算案中可通刪項目預算規模最大的「減列對地方政府之補助」項拿掉,導致依其餘項目,也無法刪滿939.75億元。
主計總處核算,按通案刪減決議所定的通刪項目與比率計算,僅能達301億元,若要達成立院決議的「通刪數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行政院仍須自刪638億7500萬元。
立院人士也直言,通案刪減決議中所定的通刪項目雖有5928億餘元,但依決議要求通刪項目與比率計算,即使不考慮決議中要求排除的單位,最大可刪減值也僅有372億元。
知情人士表示,若要依決議「如總刪減數未達939億元7500萬元(約3%),另予補足」,在通案刪減決議所定的通刪項目中,恐須拿規模最大的「軍事裝備及設施」(1701億餘元)、「設備及投資」(2905億餘元)兩項擴大開刀。
知情人士質疑,藍白主導的立院統刪預算,雖排除「減列對地方政府之補助」一項,避免遭質疑與財劃法修法精神衝突,但若最後卻要砍「軍事裝備及設施」才能補足,恐又遭綠營操作「中共同路人」標籤,統刪預算困局已成。
知情人士更直言,這個由民眾黨團主提、國民黨團背書的「統刪預算」決議,就算全項目照抄去年度,那以今年度預算規模與通刪要求回推,去年「減列對地方政府之補助」僅4%,今年可能要刪25.6%才能達標,更印證提案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