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6年來的國際局勢及兩岸關係,副總統賴清德今(21日)表示,這段期間,台灣就是一段「善意不斷被忽略的歷史」,總統蔡英文多次向中國遞出橄欖枝,中國卻沒有答完這份考卷,台灣的壓力因處置得當,壓力已轉向中國身上,所謂「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期盼有機會搭起兩岸新交流,往好的方向發展,習近平的挑戰應該可以逐漸卸下。
國策研究院今日舉行《蔡英文執政後的美中戰略與習近平之挑戰》新書發表會,由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主持,該書的作者、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與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國策院執行長郭育仁及多位綠營立委等皆到場,而甫從日本返國的副總統賴清德,也在居家隔離後首度出席正式活動,並為該書寫序文和致推薦詞。
賴清德表示,他已幫該書寫推薦序文,若把每個在國際間競逐的國家比喻為大海中一艘艘的船,在2016年後這片大海沒有平靜過,每艘船也都在驚滔駭浪之中,當時美國前總統川普上任後發動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擴充極權統治。
另外,COVID-19肆虐全球,今年發生俄國攻打烏克蘭,國際社會持續劇烈變化,充分感受到結盟跟對立正在重新建構當中,朋友跟敵人的界線也重新畫定中,經濟重心在轉移,每個國家都試圖摸索出自己最佳的方向,希望能穩定自身並從驚滔駭浪中成功走出。
賴清德指出,該書在2015年將台灣放入國際脈絡中,完整盤點美日中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將複雜的國際關係化繁為簡,梳理印太國際變局輪廓;不過,這本書應該要跟上一本書《習近平對台政策與蔡英文之挑戰》進行比較,書名已經改變,「接受挑戰者也改變」,6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化,台灣的壓力因為處置得當,壓力已經轉向中國身上。
賴清德也分享個人讀後心得,感謝人民在6年前把這艘名為「台灣」的船交由總統蔡英文掌舵,他就近觀察,感佩其冷靜態度和國際視野,正確掌握國家大政方針及國際發展方向,儘管大海波掏洶湧,但台灣正乘風破浪,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對於過去6年來,賴清德認為,台灣就是一段「善意不斷被忽略的歷史」,2016年蔡英文在就職典禮提出,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兩岸交流,在守護台灣主權之虞,也向中國遞出橄欖枝,可惜的是,中國沒有答完這份考卷。
不過,蔡英文並未放棄,在第一屆任內提出「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也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可惜中國給台灣是港澳模式的「一國兩制」。所幸台灣人民做政府後盾,特別是中產階級跟年輕人全力支持,蔡英文第二任上任之初,特別提到「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四原則,再次遞出橄欖枝,卻換來中國飛機不斷飛到台灣西南角航空識別區,在國際上受到更嚴厲的打壓。
賴清德感嘆,若中國能理解蔡英文領導的政府及台灣人民的善意,並妥善回應,兩岸關係不至於如此緊張,習近平的挑戰也不會如此巨大。而爆發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之後,看到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又或是前首相安倍晉三說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對台灣都非常支持,七大工業國組織(G7)或歐盟高峰會都紛紛表達對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關注。
對於不少人提到,如果台灣不接受「一中原則」,或不接受「九二共識」,是否有新共識來進行兩岸交流?賴清德也強調,任何有目的性的政治前提作為交流,其實都不需要。日本及前首相安倍對台灣的幫助和支持,從未預設前提,國家之間的交往跟人之間的交往都一樣,「尊重、善意」才是最重要的。
他再次重申,中國應該要理解台灣社會廣大人民的善意,過去這段時間無法充分了解蔡英文兩岸政策中,所蘊含台灣社會的善意,「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期盼中國能了解六年來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用心和努力,有機會搭起兩岸新的交流,往好的方向來發展,在此情況之下,習近平的挑戰應該可以逐漸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