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三人在辯論會上唇槍舌劍。台北市記者聯誼會提供
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落幕,學者分析,3位候選人表現都在預期內,也各自營造穩健、硬漢以及政治新選擇的形象;學者也認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試圖在辯論中排除柯文哲,營造棄保氛圍。
2024大選唯一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今天下午2時在公視登場,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正面交鋒,辯論會進行分為第1階段「申論」、第2階段5家媒體代表提問,第3階段交叉詰問,第4階段「結論」。
3位候選人辯論策略及形象部分,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賴清德、柯文哲敘述流暢,各有風格,柯文哲善於簡化問題,用白話文承諾未來執政願景;賴清德整體論述、答題較穩健謹慎,表現稍微綁手綁腳,但對於憲法與兩岸議題等具挑戰性的題目,都有到位的回應;侯友宜則是在論述能力、邏輯清晰度及回應質疑部分相較顯弱。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則說,賴清德從申論、答題、結論都扣緊國家發展願景做鋪陳,就是要凸顯沉穩及準備好了的形象;侯友宜強調執行力、魄力、能力,搭配其警政經驗,塑造硬漢樣貌;柯文哲火力集中在抨擊侯友宜、賴清德,藉以打造跳脫藍綠、政治新選擇的形象。
吳瑟致表示,相較於賴清德節奏跟論述非常穩健,侯友宜可能因為民調仍居落後,所以積極攻擊民進黨與賴清德,與此同時對柯文哲採懷柔策略,避免提問或質疑柯文哲,在選前2週試圖排除柯文哲,刻意營造棄保氛圍。
吳瑟致說,整體而言,3人表現都在意料之中,可惜選戰進入最後關鍵時刻,侯友宜與柯文哲在國家政策論述都稍顯不足;侯友宜提出廢死議題雖然凸顯其硬漢人設,但畢竟涉及嚴謹法律程序與人權議題,看起來沒有成功加分。
今天辯論會3方也在兩岸議題、中華民國憲法上多次交鋒。王宏仁說,柯文哲與侯友宜兩岸政策較為接近,但2人策略都無法解決兩岸問題,柯文哲說兩岸可以交流的就先做,這與執政黨的現狀無異。
談到台獨,王宏仁指出,其實各黨都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應該不會有人否認台灣主權,但台獨卻被污名化,各政黨應理性討論,民進黨也有責任釐清。
媒體提問時,問及各候選人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王宏仁則說,相較柯文哲、侯友宜,這題過去民進黨論述不多,對賴清德來說應該較難回應,不過賴清德透過區分處理,強調不是承認憲法就能解決兩岸問題,抓緊了基調。
至於侯友宜拋出內閣制、柯文哲盼增加小黨生存空間,王宏仁則認為,台灣現行的半總統制則有其歷史背景,主要是為了凝聚共識、推動國政,且內閣制在其他國家仍是會出現多黨鬥爭、癱瘓國政的情形,過去前總統陳水扁也曾推動全民政府,實行並不順利,所謂內閣制說法,恐成在野黨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