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2年上任時,各界對他曾經有不小的期望,希望他能帶來更開明寬容的施政,並試著和美國、西方打好關係。但過去十年習近平的所作所為徹底粉碎了當初的這些期望,那麼在今天重新回顧、檢討當初各種已經暗示今天習近平會變成這樣的蛛絲馬跡,不但本身很有意義,更能幫助我們預測接下來習近平還要把中共帶向何方,上一期的《經濟學人》便大膽做出了這個嘗試。
在上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習近平三連任專題中,執筆者認為有兩點是造成大部分分析家錯判習近平的原因。
第一是被習近平的家庭背景誤導了。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是參與創建改革開放初期首波「經濟特區」創設的改革派大將,其行事作風在黨內也一向被認為是較為開明理性的。所以當初不少人基於這點判斷習近平會承襲乃父的作風,繼續推進中共體制的改革。
第二個造成誤判的原因是關於習近平的個人訊息非常稀少。在他2007年被選定為接班人前,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默默無名的領導幹部。光在福建便工作了17年。《經濟學人》引述了一位當年在福建官媒工作、採訪過習的記者的看法,在這位記者的記憶中習近平是個非常安靜,甚至有些膽怯的人。因此採訪他變成一件很無趣的事情。
美國方面在2011年因為習即將接班,和他有所接觸的官員對習的印象,和中共內部的人的感覺也很類似。拜登在2011年以副總統的身分飛往中國去拜訪習近平,為了拉近關係,兩人在拜訪一所學校時還很彆扭地一起打籃球。當時陪同拜登前去的國家安全會議負責中共事務官員麥艾文(Evan Medeiros)覺得,習近平是把自己控制得很嚴密也很小心的政治人物。
拜登那次訪問並非一無所獲,當時麥艾文的上司,在國家安全會議中負責亞洲事務的主管羅素(Daniel Russell)回想起在一場晚宴中,習近平罕見地針對之前震撼世界的阿拉伯之春發表了不少意見,認為腐敗、派系叢生和領導人和群眾脫節是這場革命發生的主因。羅素還記得,習近平說到,如果中共無法趕快採取大動作,會被同樣的事情所推翻。
考慮到接下來習近平正式接班後從來不曾接受西方媒體專訪,也不像俄羅斯總統普丁一樣會在電視演說上長篇大論,他的演說內容更常常在隔了很久之後才會被公開。習近平當年在美國人面前難得的坦誠表態,在今天看來真的是很珍貴的線索,透露出他當時有多擔憂黨會崩潰,而且他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來防止黨的崩潰。在共產黨高層,其實很多人跟習近平有一樣的擔憂,卻在當時被大部分的觀察家所忽略。
這就是為何習近平上任後前三年,便大動作將明顯流露出政治野心的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前一屆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與軍方最高領導人徐才厚等人逮捕下獄,而他這種不惜拿黨內高層開刀的鐵腕還受惠於兩個因素。
第一是他當時這樣做受到黨內菁英支持。在習上任前,中共雖表面上沒有受到國際金融海嘯太大衝擊,仍持續快速崛起,但黨內對於胡錦濤任上十年無為而治並讓黨內紀律鬆弛的作風感到非常憂慮。習所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加強黨內紀律,讓國家發展又有了方向,而且黨會重新發揮領導社會、人民前進的作用,不是只沉溺在貪腐的金錢權力遊戲中。其次,習近平太子黨的身分,讓他有足夠的正當性和威望對政敵動手而不擔心遭到反撲。
除了清除政敵外,習近平在黨內也將更多的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不過他實際上所走的方向是和權力和他一樣集中的毛澤東相反。毛是經常性破壞體制來鞏固他個人的權力,習則是想由他一手主導黨重新加強對中共社會的控制。因此他並沒有要消滅資本家,只是想將他們納入黨的掌控之下,各民間企業之中才又重新建立了黨委會。
而讓中共走出首波疫情危機的「清零政策」,更是基層黨組織領導群眾進行封城、 普篩和上門把人強制送到隔離中心的成功範例,在新疆規模空前的「再教育營」同樣是黨強力壓制不穩定因素的成果。
當然習如此強化他個人權威,和由他親信領導黨的一切,同時也帶來決策品質下降、中共改革開放高成長期的用人唯才(meritocracy) 特色不再的問題。再考慮到他現在堅持不放鬆讓已陷入衰退經濟雪上加霜的清零政策,勢必只有加強對社會的控制來壓制升高的不滿,對外則會持續用各種方法和美國對抗,以滿足在國內多年洗腦宣傳下高漲的義和團式民族主義。
這就是本期《經濟學人》的習近平登基前專題對自由世界發出的沉重警告,除非在11月G20的場外拜習高峰會,美國能有辦法透過外交手段和其他誘因說服習改變衝突的主軸,轉向和美國展開在某些議題上的合作,否則可以預見,未來的國際秩序只會面臨更多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