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命名的規律,叫做一郎的通常是長男、二郎排次男、三郎是三男,雖然偶爾也會出現例外,近代的命名法則通常會和家中排序有關。
但你知道其實在以前的武士家族裡,一郎和二郎指的不是長男和次男嗎?
武士大名盛行的戰國時代,家中小孩的名字到了長大後都會改變,以第六天大魔王織田信長為例,信長幼名為吉法師,通稱三郎,13歲元服後,改稱為織田信長三郎。
小時候取的名字到了一定年紀後就不再使用,因此當時的人替孩子命名也不需要太過講究,便簡單地稱長子為太郎、次子為次郎、三子爲三郎、四子爲四郎⋯⋯這樣接續下去。
至於「太」在日文中也有大、豐碩等意思,期盼小孩個性可以穩重安定,因此便使用太郎當作第一胎男性的名字,就算是現代,日本人名調查的結果中,「太」字也是榜上有名,翔太、健太和瑛太也都是很常見的名字。
也因為長男、次男多使用太郎、次郎來命名,因此一郎、二郎其實指的是家中排行第十一的男生和第十二的男生。
戰國時代的武家難免會有一些禁忌,例如看到剖腹的鰻魚就覺得不吉利,也因為這樣,原本想要命名「十一郎」和「十二郎」的孩子,卻因為「十」這個字很像切腹時的十文字切,所以就捨棄掉了「十」,改以一郎、二郎稱呼。
一郎、二郎和太郎、次郎的字不一樣不會打架,但是十三郎、十四郎、十五郎若省略了十這個字,便會和家中的老三、老四、老五撞名!因此便會改成「又三郎」來代表第十三個孩子,「又四郎」、「與五郎」、「與六郎」等等,在郎的前面加上「又」或是「與」都是家中孩子人數超過十三個以上時的命名方式。
常看日本綜藝節目的讀者應該也會對搞笑團體三四郎這個名字有些印象吧!一開始梅用知世也想成是不是像二八年華一樣,要把二乘以八得十六的方式理解三四郎等同於家中排行第十二位的想法。
但是仔細查詢了一番,發現原來三四郎指的是排行老七的七郎,當時的人考量四的發音和「死」相同,同時「七」的寫法也和十文字切腹很像,所以避免了七郎這個名字,改用三四郎代替。
到了現代當然沒有像以前一樣這麼多小孩,因此一郎、二郎、三郎也就慢慢成為長男、次男、三男的命名方式。
不過愈是近代,家長替小孩取名字的花招也愈來愈多,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閃亮亮名」便是使用華麗漂亮的漢字配上平常根本念不出來的讀音,像是漢字為「七音」的發音是「Doremi」,就算看到了名字也念不出來,不禁覺得學校的老師們會不會比較懷念簡單的一郎和二郎呢?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