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世界上唯一懂鳥語的人在新竹!走一圈十八尖山,意想不到的神人攏佇遮

    2020-11-30 16:08 / 作者 洪采姍

    位於新竹市東南邊的十八尖山為綿延 8 公里的新月形丘陵地,其名源於連峰的十八個山頭。因鄰近學區與住宅區,親近自然的步道成為新竹居民運動休憩的熱門所在。2003 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為推廣全民登山運動,在全台近郊山區選擇一百座具代表性的郊山,十八尖山成為了新竹市唯一的小百岳。




    十八尖山也存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地景,在漢人移入新竹之前,十八尖山為無名荒山,是原住民道卡斯族的鹿場。漢人開墾竹塹後,山區資源逐漸枯竭,也成為了原漢的分隔界線,之後又被捐為義塚使用。



    到了日治時代中期,日本政府希望將十八尖山打造為森林公園,命令墓地遷葬,並開闢環山道路與瞭望台,能鳥瞰新竹市區、香山及舊港海濱的風景。同時府也仿效日本的朝聖巡禮文化,在台北、基隆、宜蘭、新竹建立新西國靈場,於十八尖山各處設立三十三座觀音石像,供信眾參拜巡禮。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軍在十八尖山開鑿防空洞,將武器設備藏於山洞之中。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接收了這些軍事設備,又因防共抗戰,持續將山洞作為指揮部與武器庫使用。目前在十八尖山健行時也能看見僅存的 24 座觀音石像及防空洞,能循著石觀音,走一趟十八尖山遍路。



    見證數百年歷史的十八尖山,目前已是闔家同歡的休憩場所,許多山友們也是每天都來報到!這是一座對爬山新手非常友善的郊山,有著平整的瀝青路面與完善的設施,沿路都有清楚的路標與飲水機及公共廁所。



    環山步道與具挑戰性的坡形,不論是初級的健行者或專業的跑者都能獲得滿足的體驗,也是竹中學生必經的跑山夢魘(笑)。茂密的森林也創造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是攝影與自然愛好者的賞鳥勝地,每年三月的花季也吸引許多遊客,這個週末不妨向山裡走去吧!





    十八尖山園區路線圖。



    相遇獅子亭,咱就大聲來唱著歌!



    某個週六的上午,我與攝影師約在十八尖山的博愛街入口見面,預計繞行環山步道一圈進行新竹街拍。當我停妥機車,朝步道入口走去時,宏亮的歌樂聲從涼亭內傳出,看見一群伯伯們或坐或站地,隨著吉他伴奏聲正放聲歌唱。



    靠近入口的伯伯們大方說「可以拍照呀,盡量拍照!」並熱情地邀請我們每週二和五來唱卡拉 OK,禮拜一跟四則是唱演歌,有時候彈奏電子琴的駐唱老師也會前來表演,獅子亭的歌聲成為許多健行山友們的伴奏。



    這樣的聚會已延續十幾年,大家原本並不認識,而是因為到十八尖山健行,因緣際會在獅子亭相遇進而熟識。這裡自由開放,人也來來去去,已經換了好幾批。特地過來唱歌的伯伯說:「我是每個禮拜來一次,有的天天來」,另一位伯伯搶著說:「我天天來!下雨天也來!」旁人吐槽道:「颱風天你也能看到他喔!」



    現場氣氛愉悅歡樂,伯伯們卻指著柱子上的告示,抱怨道最近被提醒不能在這唱歌。回家後我查詢相關條例,卻沒有看到明確的規範。公共空間的功能需經過使用者長期使用來創造,不一定只有一種功能。原本是讓登山客休憩的獅子亭,成為了歌友們的聯誼場所,長成一處有機的互動場域。





    涼亭裡坐著樂手、主唱與觀眾們。



    老婆走太慢,於是我們開始攝影!



    離開了獅子亭,我們沿著步道向山頂走去。沿途路過了街頭藝人「新竹小龍女」的薩克斯風樂聲,也看見許多穿著專業運動套裝的跑者穿梭而過。當我們正談論著十八尖山的生態環境時,胸前掛著大砲鏡頭的父女從我們身邊走過,我立刻回頭小跑步追上他們,才知道十八尖山是知名的「打鳥」聖地。



    這對父女各自帶著單眼相機,配有暱稱為大砲的長焦鏡頭,在一片輕裝健行者的場景中特別醒目。



    身為竹科工程師的父親從四年前開始自學,提到學習攝影的原因,他笑說:「為什麼開始拍喔?有時候來陪老婆散步,他走得比較慢,我很無聊啊,就要找一些樂趣。」女兒則是從這個暑假才剛開始跟父親學習,恰好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而耽誤了出國念大學的時間,這天就與父親一起到十八尖山拍鳥。



    十八尖山週邊山區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可以拍到五色鳥、紅嘴黑鵯、長尾四喜(白腰鵲鴝)等,從小路走到清大蝴蝶園,也能拍到許多不同種的蝴蝶與昆蟲。休假日時一家人時常會來周邊散步,一邊進行生態攝影。聊了一會兒,父親趕緊終止話題,急忙說:「我們要趕快追上去,剛剛去拍鳥,老婆已經超前我們太多啦!」沒想到開始攝影後,反而變成自己比較慢了呢。





    父女兩人合照與專業的大砲鏡頭。



    我們只是朋友,約到戶外走走~



    循著持續上坡的步道,沿途一邊觀察著擦身而過的人們,許多結伴同行的健行者,年齡層多為中老年,穿著輕便慢慢地走著;也看見許多推著嬰兒車的家庭,帶著孩子或孫子一起度過親子時光。邊走邊聊,來到了十八尖山的最高處「介壽亭」。



    介壽亭海拔約 130 公尺,遠眺可以看見清大人社院的著名地標「人社鐘塔」,也能俯視一大片城市風景。



    在介壽亭的階梯下,我們看見了兩位可愛的年輕人,停在路邊似乎在討論著什麼。我前去打擾兩人的對話,得知他們「只是同學」,在討論接下來的行程要往哪裡走。



    女生是新竹本地人,這天帶著住在外地的朋友一起到清華大學散步,途中得知十八尖山的步道適合輕鬆走走,於是就決定從清大相思湖畔繞來十八尖山散步。



    去年從大學畢業的兩人都喜好戶外運動,男生最近在玩滑板,女生則是常跑步與爬山,平時都有運動的習慣。



    這天因為是以休閒行程為主,便沒有特別穿著專業的運動機能套裝,女生笑說:「這裡就只是步道而已」。雖然穿著輕便,但防曬的帽子與適合步行的鞋子也沒有少,兩人都選擇戶外運動品牌的鞋子,不僅好走也成為穿搭亮點。





    突然被編輯捕捉而略顯尷尬的合照。



    世界上唯一懂鳥語的人就在這裡!



    為了拍攝雜誌素材,我持續尋找樹林裡的鳥類蹤影。突然傳來一陣清晰的鳥聲,遍尋不著的我正感到苦惱時,前方的伯伯突然停下腳步,指著的他口袋說:「在這裡啦,這是我的鈴聲」,他驕傲地說自己能模仿鳥叫,甚至還能跟鳥對話!



    彭正一先生是十八尖山知名的「鳥聲達人」,現場表演起白耳畫眉鳥的叫聲,宏亮且擬真的聲音吸引了周遭目光。



    他繼續吹奏不同鳥類或松鼠的叫聲,笑說自己「不管是吹奏歌曲還是鳥叫都一把罩的啦!」就讀國小的時候,彭先生向同學習得吹口哨的技能,從簡單的旋律開始,已經有了 48 年的功力,現在任何歌曲都難不倒他。



    六年前在十八尖山吹奏〈淚光閃閃〉時,忽然一隻長尾四喜現身「對尬」,激起他想要和鳥對話的想法,從此就每天來找鳥,試圖與鳥對話,也發現鳥叫聲會隨著時間不斷轉變。



    他每天從南寮騎車過來,繞行步道運動也能訓練肺活量,時常隨機坐在路旁表演。熱愛模擬鳥聲的他將這項技能命名為「大自然炫音口哨」,曾經報考街頭藝人證照,希望在更多地方演出,但卻沒有通過。



    現在除了在十八尖山表演之外,還會到長照機構免費演出,有時也幫歌仔戲團吹奏鳥聲。這次我們錄下彭先生精彩的表演,點進連結欣賞精湛的炫音口哨吧!





    運用不同的手指姿勢能吹出不同鳥類叫聲。



    吸引外地樂手切磋的樂友會!



    在彭先生精湛的炫音口哨表演後,我們意猶未盡地討論著新竹還有哪些特技達人。不遠處的鐵皮棚架下傳出陣陣笛聲與歌聲,向著中心坐著的幾張石椅上,成員們拿著樂譜隨著旋律歌唱或喝著熱茶相互談天。



    擅長演奏絲竹樂器的二木文子老師是「十八尖山樂友會」的樂師,目前也負責經營樂友會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



    老師現場準備的樂器有洞簫、笛子與秦琴,其他樂師則會吉他、胡琴、鼓等樂器,可相互搭配出豐富的曲目。這場在十八尖山上的愛樂聚會也頗負盛名,曾有居住在外縣市的樂師們慕名而來,帶著自己的樂器前來切磋。



    每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這裡匯聚許多喜愛音樂的朋友,中午過來一起吃飯,有時則是運動完順便過來。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運動時經過,進而認識並時常聚會,維持這樣的習慣已經十餘年。



    問到這些年十八尖山有什麼變化?阿姨笑說:「不知道怎麼說耶,感覺運動的人變多了」。樂友會是個隨性參加的組織,不需要申請入會,歌譜也是大家自由樂捐所印製。目前的成員數量頗多,尾牙時最多曾開到六桌,也曾包遊覽車一起去旅行。以樂會友,彼此已建立深厚的感情。





    樂友會的成員們。



    自己種的菜,隨意賣啦!



    我與攝影師邊聊天邊往下走,意外地偏離原本預期的道路,走進了「變葉木步道」,抄了捷徑直接回到博愛街入口。變葉木步道與環山步道不同,路寬較小,但與樹木的距離更近,像是綠色隧道般的清幽。



    在變葉木步道的出口我們遇見了一位賣菜的阿姨,他倚靠在出口旁的矮牆,前方地上簡易鋪著塑膠布,擺著自家栽種的新鮮蔬果。最早是某次來十八尖山運動遇到朋友在擺攤,因此趁著工作外的假日也來嘗試賣賣看。退休後開始做志工,閒暇時種田,蔬果收成後便時常到十八尖山擺攤。



    阿姨在十八尖山擺攤已十多年,每次擺攤的位置並不固定,今天因為天氣炎熱,而選擇較涼的樹蔭處。這個位置離獅子亭很近,阿姨有時也會去涼亭唱歌,前些日子因爲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止了好幾個月,大家最近才又開始聚會。



    十八尖山是座親人的小山,人們能輕鬆地運動與體驗自然,也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他們在這裡運動、休憩或交友,更有可能開發自己意想不到的特殊才華!





    靦腆的阿姨。





    變葉木步道。



    作者:陳虹羽 攝影:董昱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點此了解更多資訊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