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基隆」地名由來大揭秘!是源自原住民語,還是地形長得像「雞籠」?

    2019-10-22 10:41 / 作者 張佩雯

    【小島大歷史:雞籠.社寮.和平島】特展,重新解釋了和平島歷來地名之由來,其中最大的亮點是「雞籠」。


    有關「雞籠」(臺語ke-lâng)地名由來,一直有源自原住民語的說法,即基隆原住民自稱「凱達格蘭」(Ketagalan)族,取其前後音節Ke+lan的音譯。這種說法最早由日本時代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提出,被引用至今。



    不過,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在《雞籠山與淡水洋》書中指出,伊能嘉矩雖然在1898年提出此說,但他當時也說暫時存疑,後來他在1928年所著《臺灣文化誌》已認為Ketagalan應該源自日本文獻所說的「雞頭籠」(雞籠頭之誤)的省略。

    【小島大歷史:雞籠.社寮.和平島】特展中杜福安繪製福建航海人看見海上雞籠指標的歷史場景圖。(圖片來源/曹銘宗)

    在17世紀前後,大明福建海防圖上的「雞籠」,以及西班牙、荷蘭相關地圖上的Kelang、Quelang,都是標示在和平島的位置。由此可見,雞籠最早指和平島,後來才擴及整個基隆。



    如何證明雞籠是和平島最早的國際地名?就要解答兩大問題:第一、雞籠之名怎麼來的?第二、如何解釋和平島像雞的籠子?

    1620年西班牙人繪製的基隆港與淡水港古地圖,和平島西北部有一座小山丘。(圖片來源/曹銘宗)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開始向大明朝貢(直到1879年被日本吞併),並從大明的冊封獲得大量賞賜,再轉賣給日本,帶動明清兩代中國與琉球、日本官方及私商的貿易。



    在15-16世紀,中國福建與琉球、日本之間的商船往來熱絡,和平島成為航線途中從東海轉入臺灣北部海域的第一個指標,福建航海人命名「雞籠」,又稱「雞籠山」(閩南語稱海上島嶼為山)。



    在帆船時代,海上航行依賴風向及海流。另外,帆船航行海中,必須以海上島嶼為指標,才能確定航線無誤。由此可見,從福建前往琉球,為何不從福州直接往東航向琉球,而要繞過臺灣北方海域?因為福建、琉球之間的海域沒有島嶼可作為航線指標。

    1650年荷蘭人繪製的和平島古地圖,和平島西北部有一座小山丘。(圖片來源/曹銘宗)

    明、清兩代與琉球、日本的貿易航線,都從福建往返,不論從九龍江口的泉州出發朝東北方航行,或從閩江口的福州出發朝東南方航行,都要先看到臺灣北方海域的島嶼「雞籠山」(和平島),才能確定航線正確,然後往東北方向經過「花瓶嶼」、「彭佳山」(彭佳嶼)、「釣魚臺」等指標,才能順著黑潮航向轉琉球、日本。



    以當年福建航海人為海上島嶼的命名來看,從東海到南海就有好幾個「雞籠」、「雞籠山」的地名,所以推測和平島也可能因形似雞籠而命名。

    古早雞籠,本圖取自中研院《典藏臺灣》網站/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圖片來源/曹銘宗)

    但一般認為和平島怎麼看都不像雞籠,和平島哪個山頭像雞籠呢?為了探索真相,應該回到命名的年代,以當年帆船的航線及觀點,從海上來找尋答案。



    依照早年從福建前往琉球的航海路線,從東海轉向臺灣北方海域,在接近臺灣本島北邊的和平島時,首先看到的和平島西北部的中山仔嶼。



    中山仔嶼為今和平島公園所在地,從中山仔嶼北方海上看中山仔嶼,可以看到一座形似雞籠的小山丘。雞籠是圓錐形,但頂端是平的(捉放雞的出入口)。



    我搭船從海上拍了中山仔嶼山頭形似雞籠的照片,這是「雞籠」地名由來最直接的證據。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認同我的說法,在此也歡迎指正。

    從海上看和平島西北部中山仔嶼的山頭,今和平島公園環山步道處。(圖片來源/曹銘宗)


    【小島大歷史:雞籠.社寮.和平島】特展

    東岸廣場:2019/10/25-11/10

    和平島公園:2019/11/12-2020/1/31


    出處:曹銘宗



    ※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email protected]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