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臺灣歷史中的三大經濟作物

    2017-11-30 00:00 / 作者 太報

    十九世紀時,台灣曾經有三大經濟作物因大量出口而聞名世界,分別就是糖、茶和樟腦。



    ➢糖:

    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深知糖有國際市場,在亞洲海域經營糖的生意,航線經轉來臺後發現安平港後有廣大的嘉南平原與鳳山地區,地形、氣候適宜種植甘蔗,於是從中國沿岸招募漢人來臺拓墾,蔗糖與稻米業就此興起。此後明鄭與清朝沿此一線發展,米、糖為主的農商連體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成為臺灣經濟的骨幹,直至十九世紀。



    ➢茶:

    由於洋行向世界市場推廣茶葉,台灣茶業在1860年開港後快速發展。於1867開始,艋舺、大稻埕已設廠製茶,此即臺灣烏龍之起源,此後由於美國、歐洲市場大幅擴張,山區紛紛改種茶樹。於1881年,同安茶商「源隆號」吳福老來臺精製包種茶並銷往東南亞。因此,包種茶與烏龍茶於當時,很快的並列為二大出口茶。總而言之,在出口品中,茶增加速度最快,在1868-1895年間取代糖而為首要出口品。由於茶葉大多產於北部山區並由淡水港出口,對北部經濟生活之影響特大。 



    ➢樟腦:

    臺灣盛產的樟木,可作為木料、船料,亦可熬製樟腦。十九世紀世界上只有臺灣與日本生產樟腦,其中臺灣是世界最大的樟腦供應地。1860年開港後,因應世界市場需求,臺灣樟腦之出口量不斷增加,具有半壟斷性質,可說是高獲利產品,不少人因此而致富。

    太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