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成功阻擋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內擴散,締造國際防疫佳績,但隨著新變種病毒在亞洲國家傳播,新一波疫情也在今年5月於台灣爆發,民眾因此對政府的防疫措施掀起質疑聲浪。《金融時報》大中華區記者Kathrin Hille在其專欄中指出,台灣過去靠著嚴格遵守程序成功抵擋疫情,但現在最重要的是速度和靈活性,台灣應結合不同的防疫技術(如採用快篩)以控制疫情。
《金融時報》大中華區記者Hille今(1)在其專欄中指出,雖然台灣在疫情初期,透過邊境控制、檢疫和追蹤接觸者抵擋疫情擴散,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於今年5月在台灣爆發,民眾和專家們也開始質疑政府的防疫措施。疾管局前局長蘇益仁即指出,衛福部浪費了從其他國家吸取防疫經驗的機會,在過去一年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未意識到到提前準備的必要性。
文章也稱,雖然衛福部長陳時中以準確為由,堅持使用PCR檢測而拒絕以快篩進行大規模篩檢,但PCR檢測作業耗時較長,且陳時中也因阻擋了對市面上快篩試劑有效性的研究和建立庫存,導致台灣快篩套件短缺,以及不同地區的篩檢準確率(因使用的套件不同)差異甚大。衛服部更在上週才下令,應對不同的快篩試劑進行檢測,以確定哪種檢測試劑最準確,Hille稱,上述措施在過去一年中,都能從其他國家身上學習。
而在台灣開始進行大量篩檢後,檢測結果的通報過程也發生「塞車」,導致衛服部無法即時獲得準確的確診數,和疫情傳播地點、方式、速度等對抗疫而言至關重要的資訊。還有醫學專家稱,台灣因在疫情爆發前,將輕症患者安置在設備最完善的病床上,導致醫院沒有做好準備,迅速應對當前的大量重症患者。
Hille也舉出,衛服部長陳時中因為早期的抗疫成績而贏得很大的權威,以至於其他公共衛生專家都不願意「逆時中」。疾管局前局長蘇益仁對此表示,由於擔心「逆時中」不會有好結果,台灣地方官員也未積極主動防疫。
Hille表示,早期台灣細緻的接觸者追踪措施,阻擋了小規模感染,但衛服部已難以處理當前疫情爆發的規模和速度,這顯示台灣需要結合不同的防疫技術以控制疫情。雖然嚴格、頑固地遵循防疫程序,有助於在第一輪疫情下阻擋感染,但現在速度和靈活性非常重要,而目前台灣政府也不再反對公司對員工進行快篩,Hille預計,此舉可能預示台灣未來會進行更廣泛的篩檢。
Hille稱,儘管感染爆發不能否定台灣過去的成功,但疫情本質上,是對任何衛生體系的測試。而儘管台灣在實施三級警戒後,國內傳播狀況已有所趨緩,但蘇益仁仍擔心,台灣疫情的全貌還並未完全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