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甘露水》重見天日|黃土水100年前刻給台灣的情書、年底北師美術館現身

    2021-10-19 14:34 / 作者 張佩雯

    台灣雕刻家黃土水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甘露水》,一度被認為下落不明,近日在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率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尋下,塵封近5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預定將於年底隆重展出。




    圖片
    台灣雕刻家黃土水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甘露水》,塵封近5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圖片來源/北師美術館臉書)




    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質樸又充滿自信的女子



    黃土水《少女》胸像2020年於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展出造成轟動,3個月的展期創下4.5萬參觀人次。如今,在眾人引頸期盼下,黃土水另一件代表作《甘露水》重見天日,巧合的是,今年不僅是《甘露水》入選帝展100年,更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的佳節,意義格外深遠。林曼麗說,冥冥中一切都有安排,這是黃土水自己選擇的時間,「我認為是美好的台灣召喚了『甘露水』,讓作品以最適當的時機重新出現在台灣人面前」。



    《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以大理石刻劃出一位質樸又充滿自信的女子,她的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台灣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曾如此形容:「具有一種莊嚴、純淨的質素,……樸實,又充滿自信」。



    對於許多人將《甘露水》稱為「台灣維納斯」,林曼麗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則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黃土水雖然學習西方的雕塑技法,但他沒有承襲西方的美學標準。『甘露水』的造型非常東方,可以說是非常台灣人,身材不是西方美學九頭身,而是有點矮短可親、又充滿力量與希望,非常非常美。」



    學者:《甘露水》是蘊藏深刻台灣認同的寓意性創作



    對於《甘露水》的創作背景,台藝大助理教授羊文漪曾撰寫專文分析,這是黃土水結合宗教主題與擬人化的雕塑創作,作品題旨跟文化認同有關,是一則關於「台灣,在神明庇佑下,自海洋崛起」的寓意性創作。



    佛教中的「甘露水」是觀世音菩薩一手拿著楊柳枝、一手拿著淨瓶水灑給眾生的水,具有普潤眾生、消災解厄的力量。羊文漪認為,黃土水刻畫的少女,頭部仰起、眼睛微閉的姿態,正是在接受「甘露水」的潤澤,是「黃土水聚焦在神蹟的收受者身上,讓它獨立自主化現身,沉浸在福祉恩澤中。」



    至於,少女背後代表的意涵,羊文漪則從黃土水在《甘露水》入選帝展隔年,於《東洋》雜誌發表的文章〈出生於台灣〉推敲,認爲作品中蘊藏深刻的台灣認同。



    〈出生於台灣〉是現存唯一證實由黃土水親自寫作的隨筆,他寫道:「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這是人之常情」、「台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文中不僅流露出濃郁化不開的台灣在地認同感,他也呼籲鼓勵年輕朋友加入藝術創作的行列,因為藝術不死,作品可以「永恆不朽」,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



    林曼麗:蔡總統推了一把、才讓夢幻逸作重見天日



    對於《甘露水》能重回世人面前,林曼麗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幾十年來美術界都知道「甘露水」的存在,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她輾轉得知作品被中部的張鴻標醫師典藏,並透過台中地方耆老何澄祥介紹台中知名婦產科醫生李茂盛,他也是小英之友會台中會長。



    林曼麗表示,在關鍵時刻蔡英文總統推了一把,透過總統府聯繫上李茂盛,順利與張鴻標醫師的後代張士文、張士立兄弟見面,張士文一碰面馬上就開口說:「你們來把她(甘露水)運走吧!我們家族沒有條件,我等這一天等很久了,這樣我們對父母親可以有所交代了。」於是今年9月6日在總統蔡英文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北師美術館表示,《甘露水》因種種時代因素曾遠離大眾視野,然而在創作完成滿一世紀後,這尊凝練了黃土水對自我、故鄉與民族期望的幻之逸作,終於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目前《甘露水》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森純一帶領團隊進行修復中,預訂於2021年12月於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一展現身。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