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史哲接受《太報》專訪說明4年100億黑潮計畫。陳品佑攝
文化部提出之4年100億黑潮計畫日前獲行政院核定通過,文化部長史哲接受《太報》專訪時說明,目標是打造旗艦級作品,不限於影視音領域,重點是進入數位世界,網路是不可逆趨勢,台灣應該趕上,現在每年1、2部優秀戲劇不夠,增加數量外更要具有台灣文化鮮明性,比如把台灣航海時代故事拍成像《神鬼奇航》這樣的作品,透過黑潮般的暖流讓世界感受台灣文化獨特性,也避免中國獨佔華語文化的代表性。
113年度(2024)中央政府總預算在日前由行政院拍板通過,文化部預算獲編268.66億元,加上前瞻預算29.59億元支援,總計298.25億元預算達到史上最高。其中最引起矚目的,莫過於「2023暨2024-2027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1 plus 4-T-content plan)」獲行政院核定4年100億元、113年30億元預算規模,規劃以台灣文化內容為核心,從6大面向打造文化黑潮。
文化部長史哲就此接受《太報》專訪表示,此次預算的增加正是對應內容時代來臨,「內容」一詞是近10年出現,不管文字或影像,任何藝術形式在網路上都泛稱為內容,而網路的數位世界是全球化,「台灣可以在全球有有史以來最大發聲權」,沒有網路的話,身為小國很難走到國際,但近年也可以看到台灣戲劇開始透過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數位串流平台)躍上國際,這是有線電視時代無法辦到的。
史哲比喻,韓國已經透過網路這個管道崛起,數位世界就像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沒有的現實地理、語言屏障,台灣也該上路,文化黑潮就是要投資數位世界裡的台灣文化,讓台灣文化在數位世界發光發熱,讓台灣人有文化自信,而不僅限於影視,也包括出版產業、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都含括在內,「重點是要進入數位世界。」
投、補結合打造第三軌 文化部盼扶植大型製作公司過去,台灣政府對於文創內容的扶植以補助金、輔導金為主,從國片輔導金到後來超高畫質電視補助等,而在2019年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後,進一步加強投資機制,由文策院以國發基金經費,與民間業者合資投資新製作公司或製作專案,從補助模式改為投、補雙軌並行。
史哲是在2023年初接任文化部長。他說明,自己上任後首先將文策院和文化部影視局既有的投資、補助政策進行整合,建立有利產業快速投資的綠色通道,再者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投資抵減修法,接下來就是此次提出的黑潮計畫,目標是希望各領域都有旗艦型製作,期盼在網路世界的高速公路上,「除了要有更多車上路,我們也要有法拉利跑在前面」,首先將提出投補結合的第三軌道。
史哲今年初接任文化部長。陳品佑攝
為此,黑潮計畫將啟動國際台劇補助徵案,但有別於一般補助的是,投件作品也將同步由文策院進行投資審議,投案者除了補助評選外,也需通過投資審議,才能獲得經費。史哲說明,目標就是市場化,透過作品扶植大型製作公司,因此設定上也希望徵集每集預算至少1000萬元、總經費1億元以上的大型製作,雖然這樣的規模跟如今韓劇一集動輒6000萬、7000萬甚至上億元台幣的規格相比還有距離,但至少是底線,大家可以嘗試。
「若每月都有《模仿犯》等級作品,台灣文化自信會提高」先前在前瞻預算支持下,台劇出現《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等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大型製作,但史哲認為,在此之後已經多年沒有大型時代劇、大河劇,但這些作品有文化鮮明性,應該繼續給予支持,尤其在OTT平台容易將文化獨特性抹平,「最不會被抹平的方法就是拍自己的故事」,比如把台灣大航海時代的故事拍成像《神鬼奇航》這樣的作品,用世界能接受的手法拍台灣的故事,有辨識性也有普遍性,當然也不限定於此,比如紀錄片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史哲強調,雖然OTT是仍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但像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僅沒訂有線電視,家裡甚至連電視也沒有,看劇就用電腦接投影機,網路化、OTT是不可逆的趨勢,儘管台灣如今有像《人選之人:造浪者》、《模仿犯》等佳作,但不能一年只產出1、2部亮眼作品,「如果每個月都有一部《模仿犯》等級的片,台灣文化自信會提高很多。」
史哲認為,如果每個月都有一部《模仿犯》等級的片,台灣文化自信會提高很多。圖為吳慷仁(左)在《模仿犯》中飾演檢察官,偵詢姚淳耀。Netflix提供
史哲坦言,他也鼓勵公視台語台製作旗艦級國際戲劇,尤其到了國際平台後,使用華語、台語、客語其實都不是問題,「為什麼台語只能拍給國內?也可以拍給全世界。」
史哲談到,未來也會大力支持出版外譯,過去台灣支持出版外譯的預算每年大約只有2000萬元,是韓國的十分之一,「如果期待台灣文學在國際獲獎,第一件事是要先有英文版」,此外也會增強文化交流預算,交流不會侷限形式,如最常見的表演團體國際巡演就該有更多支持,歐美團體的海外演出背後常常都是有國家支持,應該要把這件事當成經常性工作。
穿戴式裝置有望成趨勢 黑潮計畫關注文化科技除了過去常見的文化內容,史哲談到黑潮計畫時,也特別強調文化科技。他表示現代人動輒每天花7、8個小時看手機,而蘋果公司先前公佈了MR(混合現實)設備Vision Pro頭盔,宣告了一個新時代到來,雖然最後在穿戴式裝置上成功的公司不一定是蘋果,但可以預期未來人們開始會把時間花在這類穿戴式裝置上,台灣文化如果要展現,舞台就在這裡。
就此他舉例,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正進行的展覽《永恆聖母院》,是法國與HTC合作的VR展覽,可以在當中看到聖母院的歷史,以及4年前遭遇火災後的修復歷程,讓人不用親臨法國,也可以透過虛擬世界進行體驗,而這些經驗最後這會吸引觀眾去法國,達到觀光的循環,這是結合明年巴黎奧運的佈局,也顯示文化科技突破疆域的特性。
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正進行的展覽《永恆聖母院》,是法國與HTC合作的VR展覽,目前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施書瑜攝
史哲指出,當初數位攝影剛被結合到手機上時,儘管效果很差,但開發者已經預測到未來人們會用手機互傳照片,VR其實也處在這個階段,下一步發展還不明確,但有很大可能性,所以應該提早佈局,尤其台灣的科技鮮明性,這幾年因美中貿易戰、世界晶片荒而凸顯,此刻則該發展文化鮮明性,近年如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等國際指標影展也紛紛設立VR單元,文化科技還無法馬上看到商機,但趨勢不可迴避。
「先把100億投資完」 史哲盼捲動民間翻倍投入對於黑潮計畫如何評估成效,史哲說明,文策院投資用於投資文創事業的的國發基金,其實在馬政府時代就匡列100億元,然而經過10年,到他上任時僅投資26億元,至今也不過30億元,要談影視產業發展,他認為至少先把100億元都投資出去,「只投20億元不會有影響力」,文策院的投資機制要求民間也要有對等投資,因此100億元可以帶動200億、300億元的投資,希望透過黑潮計畫的推動,進一步帶動民間投資,這其實就和過去國家扶植半導體產業一樣,加強補助、輔導與投資。
史哲說明,民間投資的目標是要有收益,否則很快就會收手,這個目標會驅使製作走向國際化,才能夠有足夠的收入。他再度強調,國際化要打人海戰術,如果每年只有1、2部亮眼作品不可能賺錢,所以關健是要先有足夠的投資進入,「需要有人賠錢才會賺錢。」
史哲並強調,黑潮計畫是持續性的,而整體100億元、首年30億元的預算以影視音、文化科技為核心,但其實會支持各種面向,就連歌仔戲都有納入,比如說協助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吸引年輕觀眾等面向。
他最後談到,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是因為它在世界產業結構裡的關鍵性,但文化不是護國神山,是像黑潮,透過暖流讓世界感受台灣文化的獨特性,也就是華人世界裡最民主化的國家,不要把華語、華人文化的代表性讓給中國,要讓世界看見台灣代表的華文文化有獨特性,而且是符合西方自由、民主價值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