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看《華燈初上》第二季的時候,一直在猜兇手到底是誰,但我覺得除了追查兇手之外,更耐人尋味的是蘇慶儀(Sue)的成長背景和人格轉變。換句話說,真正的兇手或許不是與「光」有關的任何一個人,而是那些過往記憶所累積的塵埃。(儘管如此,看到最後我還是會告訴你真正的兇手是「誰」)
(以下涉及第二季劇情,請斟酌觀看)
蘇慶儀(Sue)是一個很認真,而且可以把很多事情都做好的人。不論是讀書、人際手腕、經營店裡面的大小事務,總是一絲不苟。奇怪了,像她「這麼好」的人,為什麼會發生這麼悲慘的事情?實際上,越是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背後越有不為人知的黑暗在擴張。這些黑暗的東西,深度心理學稱之為原魔(Daimonic)[1]。
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黑暗的部分。想一想,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曉得你是否曾經有這種感覺:
如果你也曾經有類似的經驗,那麼或許在你內心深處,那些創傷所形成的原魔(Daimonic)正在勾動著你。這個創傷可能來自於小時候缺乏被照顧[2]、童年情感忽視[3]、虐待和不當的言語等等[4]。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往往也當不好大人。」——許皓宜《情緒寄生》
長年在這些負面壓力底下成長,你很有可能會形成一個負向的自我概念,覺得自己很糟糕,每當遇到不好的事情,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日日夜夜,充滿愧疚感。
如果小時候你哭鬧、有所需求的時候,大人無法滿足你;如果你表現好的時候,大人不會給你鼓勵,只會給你更多的責備;如果你總是要在家人面前當一個乖寶寶,才不會被討厭;如果你不管做什麼,大人們都會挑剔你,那麼長期累積下來,你會形成一種很特別的自我概念: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更拼命。
網路上流傳一句話是「如果有一個人很糟糕的對待你,並不是因為你很糟糕,而是因為他的性格本來就如此。」(可能有不同的版本),但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童年早期,那你可能就會變成那個「最終還是扛下了一切」的人。
等等,為什麼當大人對自己不好的時候,你會傾向於責怪自己呢?前陣子我讀到一個有趣的概念是有關於「全能的母親」[5](也可能是父親,但是在Sue的這個例子裡面是母親)。在我們還需要大人的經濟和生活支援的時候,若我們受到糟糕的對待,內心可能會有兩種想法:
如果選擇相信後者,你會陷入更深的絕望,因為你還需要依靠著這些大人,可是你卻要承認他們不再是你可以依靠的對象了。倘若你選擇相信前者,覺得是自己不好、不斷地調整自己,看起來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但在這過程當中,你也可以獲得一種控制感:只要我努力一點,大人就會愛我了——直到你對於大人的信任終於崩潰瓦解的那一天。就像Sue在發生「那件事情」之後,其實已經失去了對人的信任。
幾年前有一個女孩Mandy跟我講一件非常椎心刺骨的事情*。當時她跟母親、母親的男朋友搬到頂樓加蓋的小套房,加起來只有七坪大,三個人擠在一起睡,平常母親的男友就會時不時地摸Mandy的大腿。母親一天兼職三份工作很累,不知道是沒有看見,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一次母親去廁所回來,發現自己的男友正在對Mandy上下其手,她用手摀住鼻子跟嘴巴,眼淚都快要滴下來了,可是卻不敢叫出聲音。她聽到Mandy在房間裡面不斷地吶喊、求救,但她只是靠在木頭做的窗戶旁邊,透過窗櫺的小洞,眼睜睜地看自己的女兒被性侵。事發之後, Mandy直接搬出去住,跟母親長達10年沒有聯絡。
原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Mandy的母親就周旋在許多男人之間,從他們身上獲得各種「好處」,可能是包包、可能是金錢、可能是一頓飯、也可能是一段露水姻緣。但Mandy的母親會投射自己的「黑暗面」在自己的女兒身上,當女兒裙子穿太短,就說她是蕩婦;當女兒稍微晚一點回家,就說她生活不檢點;當女兒偷用她的化妝品,就打她巴掌,說你把自己弄得那麼招搖,幹嘛不去當妓女?
長期下來, Mandy經常會產生一種羞愧感、沒有自信,常常想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麼悲慘的遭遇?是不是自己一輩子都不會被愛了?
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華燈初上》的Sue和她媽媽身上。Sue的媽媽在得知自己的女兒被男友文雄性侵之後,不但對女兒的求救完全不顧,甚至在事後衝進房間裡面,賞她兩巴掌,叫她滾出去,說Sue搶她的男人。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狀態,Sue的母親可能一方面覺得嫉妒,自己的男人怎麼會喜歡上自己的女兒?另外一方面覺得憤怒,這個男人怎麼可以做這樣的事、禽獸不如?但三方面可能也不敢得罪這個「金主」,所以選擇隱忍,把Sue趕出門。內心各種糾結混雜在一起,因此,Sue的媽媽呈現的那種討厭的嘴臉,背後說不定也隱藏著一些「不知所措」。就像這篇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Sue在小時候就沒有機會好好當小孩,也沒有過健康的依附關係,所以在後續的人生裡,才會被「原魔」所駕馭。
*故事經當事人同意並修改核可供指認之虞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參考文獻
[1]Kalsched, D. (2014). The inner world of trauma: Archetypal defences of the personal spirit. Routledge.
[2]Crouch, J. L., Smith, D. W., Ezzell, C. E., & Saunders, B. E. (1999). Measuring reactions to sexual trauma among children: Comparing the Children's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Scale and the Trauma Symptom Checklist for Children. Child Maltreatment, 4(3), 255-263
[3]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Morgan James Publishing.
[4]Bernstein, D. P., Fink, L., Handelsman, L., & Foote, J. (1998).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of family violence: 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ISO 690
[5]Sand, I. (2022). Confronting Shame: How to Understand Your Shame and Gain Inner Freedom.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