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陳靜敏直言:「護理環境這麼差再加上少子化,護理科系都招不滿,各系之間都在競爭搶人」,她喊話醫院應負起「低薪」責任。資料照。陳品佑攝
台灣醫療環境面臨嚴峻挑戰,護理人力短缺導致病床關閉,進一步加劇急診壅塞問題。前民進黨立委、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陳靜敏今(2/25)接受太報訪問時直言:「護理環境這麼差再加上少子化,護理科系都招不滿,各系之間都在競爭搶人」,她喊話醫院應負起「低薪」責任。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受訪時則指出,現今醫療體系由中生代護理師支撐,呼籲公立醫院應帶頭調漲護理薪資,才能吸引新進人才投入。
護理師薪資低、工作壓力大,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投身護理行業,根據審計部2024年報告,護理科系新生註冊率持續下降,警示台灣護理人才面臨不足危機。教育部統計顯示,護理科系招生名額逐年下滑,註冊人數更從106學年度的1萬4683人,減至112學年度的1萬2666人,短短六年內減少2017人,減幅達13.74%。註冊率也從93%降至86.23%,種種跡象都一再凸顯,護理人才面臨不足危機。
陳靜敏表示,少子化與大環境影響,讓護理工作不再被視為理想職業,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投入護理行業。「生得少情況之下,也捨不得小孩來念,所以招生都招不滿。」她進一步指出,護理環境低薪問題,除了健保點值不公,也指醫院不應該是營利單位。
對於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昨表示,護理在醫院是人數最多的,假若醫院收入不足,也無法加薪留住護理,這些都是惡性循環。陳靜敏則反問:「現在終於承認護理薪資低,但當初發薪時為何給這麼低?」她強調,醫院仍有其他收入來源,薪資應由院方投入,而非單純怪罪健保給付不足。她呼籲,護理人員的薪資應被視為必要投資,若把這些問題歸咎於健保給的錢不夠,是醫院不負責任的說法。
護理師人力流失問題持續惡化,根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護理人員轉職率達38%,在職率僅剩62%。不少護理師轉往長照機構、醫美診所、保險業等,原因多為高壓力、低薪資與高風險。
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接受太報採訪時則指出,目前護理人員月薪落在4萬6至4萬9元,相較其他醫療專業職位,仍屬於低薪族群,「連藥師的月薪都超過5萬元,護理師的待遇卻長期偏低,即便疫情後各大醫院調薪,仍不足以改善現況。」
她也提到,由於新進護理人數減少,護理人員平均年齡已從37歲上升至39歲,顯示現今醫療體系由中生代護理師支撐,並呼籲公立醫院應帶頭調漲護理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