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這類以大型語言模型為核心的生成式AI成為主流,被質疑可能阻礙了通用AI發展的方向。路透社資料照
近日數家外媒報導,臉書母公司Meta的前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將離職並另創公司,引發業界好奇,楊立昆的離開是否與他近期大力批評大型語言模型(LLM)在人工智慧(AI)發展的強勢主導有關。這也帶起另一波針對AI炒作與發展的爭論:科技公司是否創造了一個像ChatGPT這類以語言模型為核心的「AI邪教」,壓制AI發展的其他可能性、並炒作這類AI可以取代人類,藉此吸引更多投資?
《華爾街日報》報導,現年65歲的楊立昆出生於法國,曾在諾貝爾獎得主、AI教父辛頓(Geoffrey Hinton)位於多倫多的實驗室工作,2013年被祖克柏親自聘為臉書的新AI部門主管。2018年,楊立昆與辛頓、班吉歐(Yoshua Bengio)共同獲得圖靈獎,同年成為臉書的首席AI科學家。
楊立昆今年多次表達對於科技界過度熱衷於大型語言模型的不滿,認為大型語言模型「是AI發展的死路」。在另一場演講中,他還建議有志成為AI研究人員的年輕人:「如果你是AI博士生,絕對別耗費心力在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案。」
他也在一個科技podcast節目裡表示:「我們不可能單憑擴大大型語言模型的規模,就創造出堪比人類的AI,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恕我直言,無論你從我那些比較激進的同行那裡聽到什麼說法,這種事未來2年內都不會發生。」
這些看法與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的方針不同,祖克柏投入巨資開發大型語言模型 Llama,只盼超越ChatGPT 和谷歌的Gemini。
今夏,祖克柏任命年僅28歲的汪滔(Alexandr Wang)為Meta新任首席AI長、ChatGPT聯合創始人趙勝佳為新任首席科學家,楊立昆的地位一落千丈,業界推測這與楊立昆對大型語言模型的批評有關。
2025年11月5日,英王查爾斯三世(上排左二)與今年度伊莉莎白女王工程獎得主合影,得獎者上排左起為:加拿大電腦科學家班吉歐、法籍科學家楊立昆、「AI教父」辛頓;下排左起為黃仁勳、美國籍科學家李飛飛(Fei-Fei Li)、輝達首席電腦科學家戴利(Bill Dally)、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John Hopfield)。美聯社
據報,楊立昆離開Meta後,將另創一家專注於世界模型(world models)的新創公司。10月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場研討會上表示,「我在矽谷的每個地方都沒朋友,只因為我認為,這(世界模型)在未來3到5年內會是AI架構的主要模型,任何腦袋正常的人都不會再用我們現在用的這種大型語言模型」。
聊天機器人成為AI發展路上的邪教?《印度時報》的科技版主筆室指出,楊立昆對大型語言模型的看法,悖離目前業界主流。他認為大型語言模型只是「自動補完機器」,在推理和理解因果的能力上都不足;然而,主流觀點則認為,大型語言模型就是未來通用AI(AGI)的基礎。
業界人士指出,Meta這種大型科技公司轉向將大型語言模型商業化的策略,影響了基礎研究團隊的影響力,而這種轉變不單純是為了科學,更是為了商業利益: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吸引關注,從而吸引更多投資,鞏固公司商業地位,使大家認為,拓展大型語言模型就是唯一值得追求的途徑。
網友們對AI發展路線的討論也很熱絡。近期一則貼文把大型語言模型的主導地位稱為「邪教」,因為任何質疑大型語言模型的人都會被視為門外漢或局外人,就像楊立昆一樣。
認同大型語言模型已成「AI界邪教」的人們指出,現在AI發展資源集中於少數幾家公司,正在形成壟斷局面,這些公司有能力影響輿論走向、控制資金流向、主導研究方向,壓制其他思維。這種炒作讓大眾、投資人、甚至政府都相信,大型語言模型就是必然的發展路線。
這些看法只是社群平台上的討論,沒有證據指向科技巨企確實造成了這種影響,但這些看法確實反映出大眾對於AI公司透明度和權力過度集中的質疑。
社群平台上討論的另一個主題,是網友普遍認為AI公司刻意放大「AI將取代人類」的說法,這種宣傳吸引大量風險投資,還有政府和企業的投注,因為在這種潮流和焦慮之下,每個人都盼望自己「不會落後」。
《印度時報》指出,楊立昆對於大型語言模型的質疑不只是他個人觀點,多項同行審批研究已經顯示,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確實有明顯的侷限,尤其在需要因果推理、長期規劃和深入理解方面,往往表現不佳,時而依賴短淺的簡化統計。
無論楊立昆離開Meta是因為辦公室政治、理念不和還是個人規劃,此事帶出的爭論都反映出AI發展中兩股力量拉扯的緊張關係:科學多樣性vs.商業文化。只要AI發展中仍是少數幾家公司控制著資源、資金和公開資訊,「AI壟斷」或「AI邪教」就仍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