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烤厭3-2】新加坡為人行道加蓋遮陽避雨 台灣卻拼命砍行道樹無處可遮蔭
2024-07-22 08:10
越來越熱,政府推動通學步道工程,很多學校卻是把樹木全部砍掉。莊傑任提供
因應極端氣候下高溫及暴雨頻率增加,台灣各級地方政府到鄰近亞洲國家觀摩考察,都有將類似因應的交通措施列為重點,除了韓國的行人停等紅燈遮陽設施,新加坡所做的「有蓋人行道」(Covered Linkway)也是值得學習的方向。
台中市政府所做的「國外優良城市案例研析—新加坡城市交通及城市規劃」報告指出,新加坡為便於民眾方便和舒適乘坐公共交通,公車站與附近集合住宅之間採用帶有頂蓋的走廊相連,居民下樓後就可到公車站,從設計來看,是把此走廊視為公車站的組成部分。
中市府報告中的「走廊」,在新加坡是稱為「有蓋人行道」(Covered Linkway),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當初的規劃報告提到,「為了打造以人為本,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的交通環境,必要創造通行舒適的環境,若能夠遮蔭及遇到滂沱大雨時仍可穿梭,也可提高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誘因,成為新加坡大眾運輸系統的最後一哩路。」
新加坡的有蓋人行道。照片取自新加坡陸路交通局網站
台中市政府報告指新加坡的有蓋人行道,是跟公車站合為一體的整體設計。翻攝自中市府簡報
靠遮棚人行道行動 新加坡人沒帶傘習慣該局在2013年的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中推出「暢行乘車計畫」(Walk2Ride Programme),計畫的項目之一是興建總長200公里的有蓋人行道,銜接交通樞紐,以方便乘客步行與乘坐公共交通,並在2018年完成建置。
臉書有「Singaporeans supporting the government because of covered walkways 」(新加坡人因為有蓋人行道支持政府)粉絲頁,由民眾分享自己周遭的有蓋人行道,裡面有新加坡人提到「新加坡人普遍沒有在用雨傘,因為靠著有遮棚的人行道就可以行動自如,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從市區回到家的路線都有遮蔽的路徑。」
新加坡「有蓋人行道」
新加坡的有蓋人行道,讓民眾從大眾運輸到家裡,都不需要擔心日曬雨淋。翻攝自Google地圖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認為,新加坡的有蓋人行道,就像過去台灣校園會設置的「風雨走廊」概念,讓孩子可以遮陽,下雨時可以遮蔽。當台灣推動人本交通,要營造交通安全環境,針對交通設施的設計規劃,應把氣候議題從安全角度納入整體規畫思考。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說,都市內溫度很高,跟私人載具的移動式汙染源排放有一定的關聯,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氣候變遷,必須建造以人為本,以步行及大眾運輸建構的交通環境的重要性,因此面對高溫、暴雨等極端氣候,如何提供更友善行人的通行環境非常重要。
印尼的雅加達是透過車站周邊步道網絡重新配置、公園及人行道串聯,提高民眾至車站的可及性,而人行道旁種植樹木、設置座椅、燈和綠化空間等,以增加步行的吸引力。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系一份研究報告「都市道路組成與行人熱舒適關係之研究」指出,道路走向、道路植栽綠帶數量、植栽種類皆會影響行人的熱舒適。其中,在所有的道路類型中,南北走向的道路皆比東西走向的道路舒適,植栽綠帶道路組成也會影響熱舒適度。植栽綠帶數量越多的類型可提供較多遮蔭,其生理等效溫度(PET)比植栽綠帶較少的類型低。
打造通學步道拼命砍樹 熱得要命的人行道誰要走林于凱說:「可惜的是我們的錢很多沒有花在刀口上,例如政府編列50億元在全國推動的『校園周邊暨道路行車安全改善計畫』」,但是可以看到很多學校原有人行道的條件及狀況是ok的,卻還是重新挖掉重鋪,卻沒有因應高溫,預留樹穴等空間!」
「更慘痛的是沒有因高溫建置適合的人本交通環境,甚至還把原有對降溫遮陽有幫助的老樹都破壞砍掉。」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感慨指出,高雄很多校園建置通學步道,施工卻接連爆發砍樹爭議。
莊傑任說,從目前建置施工的通學步道來看,都是以人行道鋪面,工程思維的角度,沒有考慮遮蔭及行道樹的保護,甚至出現原本是在圍牆內的校樹,卻因為通學步道要將圍牆範圍拓寬,將圍牆內的校園樹木砍掉,當人行道淪為單一價值,少了淨化空氣、降溫、遮陽效果,「試問沒有遮陽空間,是我們原本建置通學步道,要留給孩童安全行走通行環境的初衷嗎?」高雄華山國小為設置家長停等區,要將人行空間內縮移樹。莊傑任提供
莊傑任指華山國小應該外推人行空間(紅線),就可設置停等區,不用移除樹木。莊傑任提供
莊傑任說,他詢問過國土管理署,學校施作通學步道時是可以因應需求作「道路瘦身」,例如高雄市華山國小要設置家長停等區,只要在街角外推就可設置出停等空間,視線也不會遮蔽,但是校方做法卻是將人行道內凹退縮,砍掉茄冬樹作為停等區,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很多學校針對通學步道工程的樹木必須要砍伐,都強調是不得已,原因包括樹根竄根,或是阻擋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人行空間。
左營國中的通學步道工程,下阻根板,將使未來樹很容易倒。莊傑任提供
莊傑任說,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例如架高人行道或樹穴擴大等方式,樹木與道路共存沒那麼難,只是工程都貪圖便宜行事。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表示,砍伐、遷移原生樹林及重要生態保育植物,都不是在「校園周邊暨道路行車安全改善計畫」的協助範疇,但允許有例外情況提出申請。
「問題就在內政部的這個但書,可以用例外條件申請,結果導致『例外』變成『常態』!」莊傑任批評。他認為因應越來越高溫的氣候,人行道設置必須要有防高溫的思維,因此當政府編列經費,推動建置改善人行道的同時,也應該要將相關樹木的專業人員納入評審,讓所有執行單位在設計初期,就有專業指導,如果一昧維持現有的工程導向、工程思維,恐怕只是「建置更多紅咚咚,沒有人要走的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