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憂鬱是因為不知足?」鄧惠文醫師:人們對憂鬱的排斥,程度不亞於對瘟疫的排斥

    2020-03-13 11:57 / 作者 張佩雯

    陰雨綿延的早晨,朋友轉了些連結給你。你大約知道,他們為了憂鬱症是什麼,在大聲爭執。誰歧視了誰,誰霸凌了誰。



    「竟然有人不知道?怎麼可以不知道!」還有一些力氣的人,仗義執言。你覺得好像可以謝謝他們。但你只覺得非常疲憊。


    鄧惠文醫師:「如果憂鬱影響了你的生活,請讓精神科醫師診察,身體生病要吃藥,現在是2020年,你接受所有科技,也請讓醫藥科技幫一點忙。」(圖片來源/鄧惠文臉書)

    鄧惠文:憂鬱時連辯解的力氣都沒有

    誤解憂鬱,誤解你的人,可多了。吳先生,只是再一次代言了那種看法。你可以在個人生活中輕易指出好幾個這樣想的人。當你陷在憂鬱中掙扎,目標只能訂在今天必須離開沙發一下的時候,可能收過家人的訊息,指責你多久沒管家裡的事。



    你想說抱歉我起不來,我狀況很糟,但你知道如果還想繼續奮鬥活下去,絕對不要說。因為他們會回答「你就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都不管別人才會這樣」、「像我這麼辛苦哪有空心情不好」。



    你憂鬱的時候,伴侶躲你。歐,這樣說他們會覺得不公平。他們有盡力安慰你。可是,他們能盡的力,在巨大的憂鬱面前,就是大象跟前的一隻小螞蟻。安慰無效,然後他們便認為有理躲開。



    其實躲開算客氣的,有些只是碰觸到你的憂鬱的萬分之一,就認為他們才是受害者,憤怒地攻擊你,說你在虐待他們。聽過嗎?母親對憂鬱的孩子說:「我是做錯了什麼要被你這樣折磨?」伴侶說:「你心情不好就可以找我麻煩嗎?」你連辯解也沒有力氣,哪有力氣折磨誰。他們可以大喊受夠了,而你只能繼續受。

    憂鬱症是生理因素的疾病

    人們對憂鬱的排斥,程度不亞於對瘟疫的排斥。然而,很少人會說,瘟疫是個人的錯。但有太多人都在說,憂鬱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在心裡,在紙上,在鍵盤上,在無人處吶喊:到底要我怎樣?



    你們做的所謂對的事,我也很努力在做,有些我根本做的還更多。我在意的、執著的事,不見得只是為我自己。人生給了我這種試煉,我一直是默默承受....



    有正確的聲音出來,有的,憂鬱症是生理因素的疾病,病情牽涉神經傳導激素、多種身體病理、心理機轉,也會受社會文化的因素影響。這些聲音,你在意的人,會聽嗎?你希望他們至少聽到,你每天都努力的,用僅有的力氣,默默承受不知何時才會過去的煎熬,做該做的事。你希望他們知道:你承擔了很多他們不承擔的事,或許,某些他們能知的足,建立在只有你願意知的不足



    如果你看到這裡,請至少相信一件事:你不是唯一在憂鬱症這世紀大病裡掙扎的苦行者。無論你周圍的人如何因自己的狹隘和恐懼,為了排斥憂鬱而扭曲你,請看看,有更多人知道憂鬱,體驗著憂鬱,治療著憂鬱,也有很多人,在漫長的暗無天日之後,拿回了自己的生活。如果憂鬱影響了你的生活,請讓精神科醫師診察,身體生病要吃藥,現在是2020年,你接受所有科技,也請讓醫藥科技幫一點忙

    鄧惠文:心理治療不是由治療師教你怎麼快樂,而是尋找屬於你的生命創造力

    醫生也許會建議你進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並不是由治療師教你怎麼快樂(你光想就倒彈,因為你最不需要的就是再有人教你什麼),心理治療是龐大細緻的工作,基本是:和你一起認識自己的真實,尋找屬於你的生命創造力。心理治療不是回答問題,回答通常也沒有用。心理治療是一個需要在密切治療關係中進行的深度探索。也請不要拿他人輕率的建議對待自己的心情。



    雨仍然很大。世界繼續在瘟疫前一塊一塊分裂與隔絕。但那不一定代表人與人之間只能疏離,當我們對分裂我們的原因有共感時,就是重新連結的時刻。你我是陌生人嗎?如果有一點了解,一點共鳴,此刻我們就是互相陪伴著。親愛的不要怕,不要放棄,不管你是為了愛,為了過往,為了誰,為了未來,而讓你纖細的心靈這樣疼痛,深信你存在的價值,請照顧自己



    有一種應該,是這種時候應該大力解釋憂鬱症的正確觀念。昨夜我失眠了,愈寫愈感傷,願懂的人何須多一篇急就章,網路上已有多少專業醫師和心理師們完備的解說,不願懂的就是不願懂。有另一種應該,是與其只對那些簡單化憂鬱的「他們」喊話(他們從來不缺人們的注意力),我們更需要和身處憂鬱的朋友一起觸摸這難以言喻的孤獨感



    我們是值得的。



    是的,是「我們」。



    -------------------------------------------------------

    如果你願意對朋友表達你願意試著了解,請分享這篇文章給他,可以加上 #我可能不夠了解你但請相信我在



    -------------------------------------------------------

    搜尋各醫院診所精神科/心身科以及心理諮商所,非常容易找到你住家附近的可及點。憂鬱的治療不在天邊,在身邊。精神醫療與心理治療都須符合專業的倫理和規範,請不要以非正式的網路和人際詢問尋求答案而耽誤治療,憂鬱症防治協會張家銘理事長對此事件的呼籲和精闢的憂鬱症專業知識,也請大家閱讀轉發(請仔細讀,不只發給別人讀),傳播正確的觀念。



    作者:鄧惠文,文章出處:Facebook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