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民支援防疫、每個人都是防線」鄧惠文醫師7點提醒:跳出焦慮思維、照顧身心需求

    2020-03-22 09:50 / 作者 張佩雯

    全民支援防疫,每個人都是防線。


    鄧惠文醫師建議:「跳出『怎麼辦怎麼辦』的焦慮思維,把注意力放在思考調整生活動線,符合防疫原則,以及關懷週遭的人。」(圖片來源/Unsplash)

    這幾週是第二波疫情的關鍵,我們每個人都是防線的一部分。



    1.不要恐慌。恐慌沒有用,跳出「怎麼辦怎麼辦」的焦慮思維,把注意力放在思考調整生活動線,符合防疫原則,以及關懷週遭的人。



    2.不要進行非必要的聚會。但要繼續用打電話、視訊等方式,照顧心理對於互動的需求。



    3.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地方。改為到空曠處散步,照顧身體對於活動的需求。



    4.不要只等主管採行防疫安全措施,主動提議,團結合作

    (大多公司機構目前已執行下列事項,請參考評估您的機構是否有可加強之處:

    訪客管制、門禁管理、人員近期的旅遊史調查,盡可能避免聚集開會,用餐區隔,備妥可以隨時啟動的分班與在家工作方案。

    根據本身工作性質、接觸客戶性質,執行與風險相應的方案。)



    5.在個人臉書和IG分享穩定心情(但不是輕忽防疫)的個人秘訣,分享在家吃飯、在家上班的心得與技巧。



    6.注意有憂鬱焦慮症狀的親友,主動聯繫



    下面這一點,雖然台灣目前疫情未如歐美國家嚴峻,但參考所有國家對大眾一致的建議,我們也應往這方向注意,準備好萬一疫情更嚴峻,要用什麼辦法執行:



    7. 保護老人家:需知在外活動上學的子女、孫子女探訪祖父母,可能增加老人感染的風險。工作場域接觸者複雜難控的人,應盡量避免接觸老人。

    為老人家提供物資,讓他們不用外出採買。持續與老人家聯繫,避免孤獨感,留意身體狀況。



    再說一次:


    世界在瘟疫前一塊一塊分裂與隔絕。

    但這不代表人與人之間只能疏離。

    當我們對分裂我們的原因有共感,決心一起合作時,就是重新連結的時刻。


    作者:鄧惠文,文章出處:Facebook



    延伸閱讀



    「憂鬱是因為不知足?」鄧惠文醫師:人們對憂鬱的排斥,程度不亞於對瘟疫的排斥

    新冠肺炎大流行、各國推估7成感染?專家揭5個「好消息」:人類將展開絕地大反攻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