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游騰傑攝
健保署今年4月全面施行「個別醫院總額」制度,引發各界對於可能出現「醫療人球」現象的憂慮。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今(17)日表示,參考外國經驗可以發現,當醫院年度醫療額度用罄,非緊急醫療處置與手術常會延後至下一季甚至隔年進行,民眾要做好心理準備。
洪子仁指出,加拿大是實施總額預算制度國家,年底就會發生醫院醫療額度用完,導致非急迫手術延宕的情形。他強調,不論是目前推動的「個別醫院總額」,或整體總額制度,皆有可能的風險,民眾應預作心理準備,非緊急醫療在新制度下可能需延後進行,雖然可能會造成民眾不便,但這是醫院為控管醫療額度不得不的作為。
他進一步說明,個別醫院總額制度,係由每家醫院自行管理年度醫療服務申報額度,當額度即將用罄時,醫院為避免超支,勢必將部分非急迫醫療與手術推遲至下一申報期。雖然目前新制度實施僅2週,尚未出現明顯影響,但若民眾就醫習慣未能配合制度調整,未來恐將浮現醫療排擠與延後風險。
洪子仁強調,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他指出,台灣民眾過去30年習慣自由就醫,若未透過制度性誘因引導,例如擴大轉診與未轉診患者在自付額上的差距,而民眾就醫行為習慣一直無法改變,大醫院仍有可能因為在個別總額制度下,發生和加拿大類似的狀況。
洪子仁表示,即便在新制度下,緊急醫療與救命手術仍會被優先處理,不會受到總額限制。但非緊急醫療處置則有可能因額度管理需求,順延至次月或下一季度進行。
目前新光醫院各項醫療服務皆維持正常運作,洪子仁表示,將持續觀察4至6月新制實施情況與民眾就醫行為變化,再研擬下一階段的因應策略。他建議,政府應進一步提升民眾對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的信任度,並調整部分負擔制度,避免重蹈國外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