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長石崇良。游騰傑攝
健保署今年推動「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引發醫界關注。醫師蘇一峰日前在社群平台發文,擔憂年底大醫院總額用罄,恐導致醫院不願收病人。然而,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0)日澄清,新制度的總額計算方式為每季調整,並非年底一次結算,台灣目前門診次數偏高,希望透過科技應用提升醫療效率,並落實分級醫療,確保醫療資源合理分配。
石崇良表示,今年健保總額達530億元,按照四季分配後,每季平均增加近90億元,並針對各區域做不同調整。例如台北區全年總額增加約56億元,提升急重難症的健保給付標準,以落實分級醫療、控制門診成長。
在試辦計畫中,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上限設定為55%,對此,石崇良解釋,此舉旨在區隔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角色,並非過於嚴格的限制。他指出,目前區域醫院的平均門診占比約為56%至57%,未來將透過個別醫院總額的調控,提高重症收治比例,逐步降低門診比重,但不會要求急遽下降,而是採取目標導向的調整方式。
針對是否會因每季計算導致「季末總額用罄,醫院拒收病人」的情況,石崇良回應,健保署將持續監測醫療利用情況,台灣目前門診次數偏高,希望透過科技應用提升醫療效率,並落實分級醫療,確保醫療資源合理分配。他強調,新制度的目標是提升醫學中心重症照護比例,輕症與穩定慢性病患則適當下轉,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