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重症急診壅塞沒解決!健保部分負擔調漲一年 醫改會轟:只填了財務空洞

    2024-10-24 17:43 / 作者 陳康宜
    醫院配圖。陳品佑攝
    民眾健保就醫部分負擔去年7月上路,健保署昨報告稱有初步成效,不過,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認為,實際上「以價制量效果沒有發生」、「對分級醫療無效」、「急(重)症急診壅塞不能解決」,直言只是填了健保財務空洞。

    健保署昨指出,調高門急診部分負擔後,基層診所求診比率從70.17%上升至70.39%;慢性病人於基層診所就醫率,則自38.85%上升至43.46%。

    另外,醫院急診輕症比率也較疫情一年下降,降幅自2.27%至6.43%;避免藥品浪費,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藥費自2022年884元,降至2024年842元。除基層診所,各級醫院部分負擔收入皆增加,整體部分負擔增加健保收入52.7億元。

    不過,醫改會今在臉書發文指出,原本預期的「以價制量」沒有發生,現在門診就醫次數還是2019年以來的新高,較2019年度增加0.9次。他們認為,醫療是剛性需求,而非一般消費,改善醫療資源耗用的方法很多,但調高部分負擔卻是低效的作法。

    醫改會表示,基層門診就醫比率雖有增加,卻是拿疫情時就醫量下滑的低標來比,事際上比疫情前的2019年全年、2020上半年仍低,痛批健保署東拼西湊突顯政策有效的假象,「這不是保險人應有之舉,誠實為上策」。

    醫改會還說,在急診輕症病人上,雖然數據也減少,但與醫護、民眾感受大相徑庭,同一份數據就顯示,醫學中心急重症病人的暫留急診時間是近年最長,檢傷一級達到15.43小時,已遠超出小於8小時的健保品質建議,顯見未能解決急重症急診壅塞情況。

    醫改會指出,大醫院急診壅塞主要原因就是住院待床壅塞「上不去」,成因也很複雜,包含醫院床位管理政策、人力等系統性問題。減少輕症病人湧入急診室造成擁擠,不會等於改善急(重)症急診壅塞的問題。

    醫改會批評,政府面對健保財務危機,不願正視改革支付制度、檢討費基、提出減少資源耗用方案、強化醫療費用篩異與常態審查等正道,提出調漲民眾部分負擔,效果乏善可陳,最後只填了健保財務空洞。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在新制上路後,應更深入的監測減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醫療,與民眾規律就醫的變化,在資料的解讀上應更為謹慎,政策設計應避免重蹈覆轍。
    陳康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