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而走」活動吸引上千人響應。為氣候而走提供
多個民間團體今天(11/1)在台北市信義區舉行「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吸引超過千人、上百個民間團體響應,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到場演說時表示,最近很多人已經聽說「地球正在變暗」,這代表地球反射比較少、吸收比較多陽光,這些能量被海洋吸收,海洋明顯熱起來了,一旦熱起來就很難回到原來的樣子,所以越來越多學者說「我們暖化的地球,回不去了」。
小朋友舉著「融化的地球冰淇淋」。為氣候而走提供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新聞稿表示,今天遊行以低碳的方式進行,現場不設宣傳車,由節奏強勁、熱力十足的台北森巴鼓隊領隊。遊行標語以回收紙板大家DIY製作,活動主舞台設計採用回收材料與天然植物素材打造,大家共同創作手繪超大遊行布條。不使用柴油發電機,使用儲能電池系統,來自零碳電力供應,落實減碳、淘汰化石燃料,邁向永續能源支撐的社會轉型。
鄭明典在演說時提到,不論我們是否關心氣候變遷,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今天大家走上街頭,是正確而且必要的行動。最近可能有些人已經聽說「地球正在變暗」,學氣候的人非常關心這件事,甚至比關心哪邊又有極端天氣發生更重要。因為地球變暗表示地球反射比較少的陽光,反射少就等於是吸收多,這些多吸收的能量大部分被海洋吸收了,這是我們長期監測海洋溫度變化的結論。
破千人響應「為氣候而走」活動。為氣候而走提供
鄭明典指出,海洋本來有很大的熱容,氣候學家都認為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最重要的穩定因子。但是越來越多的海洋觀測分析顯示,我們的海洋也明顯的熱起來了,不只是表面,海洋很厚的上層海水幾乎全面性的熱起來。要加熱海洋很不容易,一旦熱起來就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所以越來越多氣候學家開始說,我們暖化的地球,回不去了。
前氣象局長鄭明典響應「為氣候而走」。為氣候而走提供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隨著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衝擊,勞工正成為氣候變遷最前線的受害者。戶外與高溫作業者長期暴露於熱危害之中,從營造業工人到物流、外送員、農漁民等,皆面臨嚴重的健康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的研究,當氣溫超過20°C時,每上升1°C,勞工的生產力平均會下降2%至3%。這不僅影響整體產能,也使基層勞工面臨收入減少與就業風險升高。熱中暑與熱衰竭嚴重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腎損傷、休克甚至死亡,這些代價,往往由最底層的勞工默默承擔。
黃怡翎強調,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過程中,應落實「公正轉型」,確保減碳與能源轉型不會犧牲勞工權益。在「永續的未來必須建立在體面工作的基礎上」,唯有讓勞工參與決策、共享利益,才能讓轉型真正兼顧環境與社會正義。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陳旻園指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故淹沒部落,這不是自然的報復,而是土地治理長期被忽略的結果。每一場颱風或豪雨,族人都要在夜裡守著山坡,擔心家園會不會再被淹沒。原住民族世代與山林、河川共生,懂得山的脈動、水的方向,但他們從未真正被納入治理的核心。
破千人響應「為氣候而走」活動。為氣候而走提供
陳旻園指出,原住民要求三件事:第一,政府應建立以部落為核心的氣候調適與防災機制;第二,所有再生能源與開發計畫,必須落實「自由、事先、知情同意」(FPIC);第三,恢復傳統領域的治理空間,讓部落能管理山林水域,而不是在災後被動重建。
這場遊行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綠色和平、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等10個團體主辦;路線穿越熱鬧的信義百貨商圈,希望讓市民在逛街的同時一同關注氣候變遷的緊迫與重要性。
「為氣候而走」活動吸引上千人響應。為氣候而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