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何為「MIT」?立委揭台灣與美國定義不同 恐踩「洗產地」紅線

    2025-04-16 10:30 / 作者 吳馥馨
    財政部長莊翠雲(左)與經濟部次長江文若赴立法院備詢。周永受攝
    民進黨立委吳秉睿今(16)日表示,台灣與美國目前針對「台灣製」(MIT)的定義不同,中間的矛盾若不溝通處理,台灣恐遭美國誤會,是在替中國「洗產地」。經濟部政務次長江文若則表示,經濟部已輔導廠商,盡可能減少貨品的「含中成份」。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邀財長莊翠雲、經濟部政次江文若、農業部次長杜文珍等官員「防範中國大陸產品低價傾銷及透過台灣洗產地問題之因應策略」進行專題報告。

    吳秉睿提問,為何台灣海關統計,去年台灣對美國出超為649億美元,但美國商務部計算達739億元,兩者差距近百億美元之多?

    吳秉睿又問,按我國經濟部定議,無論產品原料從哪來,只要在台灣加工的附加價值達35%就算MIT;但美國海關則規定,貨品只要有35%原物料來自中國,就是中國製造。他舉例,若中國進口半成品來台灣加工,中國原料價值是50%,台灣附加價值50%,中間矛盾如何處理,在這個個案中,美國會認為台灣在幫中國洗產地。

    江文若表示,貨品是否MIT是由進口國海關認定,建議出口廠商要和美國進口商,詢問相關規定;另,美國海關有預審制度,把進口產品相關成份內容,進行預審。

    吳秉睿驚呼,若要等到美國海關認定就慘了!

    江文若又說,所以已盡可能輔導廠商降低貨品「含中成份」,也是經濟部努力的方向。

    吳秉睿則直言,江文若的答覆,與他的提問不在同一個頻率上;吳秉睿指出,他要強調的是,台灣應盡速和美國商量協同,雙方要有一致的標準,相同的規範。

    江文若在回答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詢問時表示,貨品在台灣加工要實際轉型,取得新的貨品稅則號列,或在台灣加工獲得35%附加價值,才算是台灣製;換言之,若只是單純進行原料切割、包裝,沒有實際轉型,也沒有附加價值,就屬於洗產地。

    關務署長彭英偉則表示,我國自貿港區自2018年以來,已處罰違規洗產地案件共43件,裁罰100多萬餘元。

    但吳秉睿認為成立7年多才罰百萬元實在太少。莊翠雲則允諾,會擴大查察範圍,每 2個月提交報告;江文若也允諾,經濟部貿易署也會加強查核。

    江文若則在稍後回答民眾黨立委黃珊珊答詢時表示,自2019年《貿易法》修法後,已調查違規洗產地(產地標示不實)744件,包括處以警告、罰鍰案件,其中涉及罰鍰案件約有200多件,金額約2,818萬元。

    至於發給檢舉人獎金一事,莊翠雲表示,正研議中,2個月內提交報告給財委會。

    附了貨品貿易,杜文珍也指出,中國漁民在台灣海峽捕撈,經海上交易給台灣漁船,運回台灣加工再銷往美國,就屬於洗產地,海巡署也會加強查緝。

    10:30發稿
    11:40新增貿易法裁罰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