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內街景。美聯社
CRIF中華徵信所今天最新發布「250中型集團企業研究」報告顯示,儘管中型企業集團持續進行全球布局,但在美中貿易戰與全球關稅戰雙重夾擊下,營運效能持續惡化。報告示警2025至2026年將是中型集團最艱困的兩年,呼籲政府正視這群「大型企業預備軍」的發展困境。
CRIF認為,中型集團元氣尚未恢復,且營運底氣不足,在代工基地移轉也已經投入資金運作,應變能力亦不如300大集團,所受到的營運影響比大型集團更大,政府對於正在茁壯中的中型集團應予以關注。
報告指出,中型集團雖在2023年達成資產總額4.78%成長,逆轉前一年衰退6.1%的頹勢,全球分子企業更增至4,132家、創2013年以來最大增幅。但營收與獲利卻呈現背離走勢,全年營收1.58兆元衰退2.21%,稅後淨利1,105億元更暴跌17.19%,創十年最大跌幅,純益率連續兩年下滑至6.95%,退回2020年疫情初期水準。
CRIF 250中型集團調查。
數據也反映中型集團正陷入「資產虛胖」困境。CRIF研究團隊分析,2018-2023年間資產總額增長18.32%,但營收僅成長10.13%,且營收達50億元的集團數量不增反減,從2022年146家降至2023年134家,顯示資源運用效率持續惡化。
南進轉型陷關稅風暴研究顯示,中型集團自2018年啟動「西退轉南進」戰略,在中國投資家數從2019年863家銳減至2023年654家,東協布局則從232家增至341家。東協據點淨利更從31億元飆升83.87%至57億元,純益率7.07%顯著優於中國的4.6%。
然而這波轉型成果卻遭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重擊。
數據顯示,在東協341家企業中,高達66.86%(228家)位於關稅率32%以上的國家,其中越南(101家)、柬埔寨(28家)等關稅率逾40%的據點佔比近4成。儘管越柬兩國提出零關稅協商,但美國態度仍屬未定數。值得關注的是,為分散風險新設的25家東協企業中,21家尚未產生營收,4家已營運者收入皆不足億元,顯示轉型投入與產出出現嚴重時間落差。
CRIF警告,中型集團因資源有限,在代工基地移轉與關稅衝擊間已陷入進退維谷困境。該報告建議政府應建立專屬支援機制,除提供東協投資情報系統,更需針對高關稅區域企業制定救濟方案。同時呼籲產業公會與智庫應加速擬定供應鏈應對策略,協助中型集團度過2025-2026年的關鍵存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