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中國海警船(CCG-3104)與解放軍桂林艦(DDG-164)在南海為夾擊菲律賓海巡艦而相撞,影片可見碰撞前海警船艦艏甲板有3至4人,碰撞後情況不明。翻攝X平台
8月11日,中國解放軍海軍導彈驅逐艦桂林艦與中國海警艦艇3104號南域艦,在菲律賓外海、黃岩島附近海域高速相撞,成了國際笑柄。這個事件是中國海軍近20年來罕見的嚴重事故,這場意外事故既說明了中國在海洋上的野心,也曝露了中國海上軍力的罩門。
黃岩島(菲律賓稱爲「班拿獨淺灘」〔Buhanginan ng Panatag〕,台灣稱「民主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和中華民國都宣稱對其擁有主權的南海島礁,目前實際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有海警駐守。2010年以來,中、菲兩國漁民、軍警在此區域的衝突愈見頻繁、激烈。去年11月8日,菲律賓總統小馬可士(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簽署兩項法案,更明確化對菲律賓海域法律權力;兩天後中國也依據《領海及毗連區法》宣布對黃岩島的領海基線。
2025年8月11日,中國海警船(CCG-3104)與解放軍桂林艦(DDG-164)在南海為夾擊菲律賓海巡艦而相撞,成為中國海軍歷年罕見的嚴重事故。翻攝X平台
夾擊菲巡邏艦釀禍 菲國公布影像並關切8月11日,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在黃岩島附近海域為在35艘菲律賓籍漁船提供補給物資。過程中,中國海警船南域艦對菲國海岸警衛隊「蘇祿安」號巡邏艦展開追逐並以水炮攻擊,中國海軍桂林艦也加人追逐,並企圖與南域艦夾擊蘇祿安號。
南域艦緊追著蘇祿安號,而桂林艦企圖擋住它的去向,當蘇祿安號快速轉向逃開,尾隨其後的南域艦來不及跟著轉向,就撞上了撞在前面的桂林艦。中國海警艦首嚴重損毀、海軍軍艦左舷凹陷擦傷。
菲律賓海警船員與隨船記者也把過程拍攝下來。菲國公佈了事故過程的錄影,並對海警隊成員授勳嘉獎。菲方還很「好心」地關切中國海警隊隊員安危。
這撞船事故是解放軍海軍21世紀以來少見的嚴重事故,之前海軍重大事故多是潛艦出意外。這次事故曝露了中國海軍在指揮協調與戰術戰略上的問題;此外,桂林艦這種大型軍艦參與纏鬥式的近距截阻是戰術上的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海警與海軍協同任務是中國在南海巡航與台灣海峽演習經常使用的戰術,這是種刻意不觸發全面衝突的灰色地帶戰術(grey‑zone tactics),利用高速追逐、近距離截擊與水炮噴射等騷擾手段執行任務。解放軍近年來幾次在台海的演習,企圖用海警與海軍協同任務來封鎖台海,並藉由海警執法突顯這是中國在領海內執行主權的正當行為。
菲律賓海岸防衛隊8月11日在南海民主礁海域遭中國海警船(畫面最後方)追逐,被菲方閃避之後,與中國驅逐艦(中)相撞。圖為菲國海警船員將事發經過錄影。翻攝YouTube
灰色地帶戰術避規 模糊空間導致撞船意外灰色地帶戰術雖在避免全面衝突,但本身就違反國際海事規範。依1972 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COLREGS), 船隻在相遇、交叉、追越等情況下要如何避免碰撞有明白規範,這適用於所有在公海與相連可航水域的船舶,理論上包括軍艦與海警船,不過它有個但書:如果因軍艦或公務船的「特殊任務性質」而無法完全遵守時,給予權宜方便,但仍要求儘可能採取其他安全措施以確保航行安全。而灰色地帶戰術就是利用這種曖昧空間規避COLREGS規範,也導致了這次撞船事件。
有此一說:由於台海比南海更容易擦槍走火引爆全面衝突,所以中國海軍與海警在台海執行灰色地帶戰術時會更小心謹慎。不過這又涉及一個更根本問題:這次撞船事件曝露出中國海軍與海警之間協同指揮能力出問題、導致船艦操作判斷失誤,這也可能包括中國海軍海警人員素質問題。而這也是中國海軍近30年來的急速擴張造成結構性問題。
中國海軍急速現代化 1949年至今實戰經驗近空白1949年解放軍在陸上迅速擊敗了士氣低落的國民黨軍隊,然而當他們抵達東南沿海時卻遇到致命挑戰:解放軍沒有海軍,無法渡過台灣海峽這道天然屏障乘勝追擊。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中國海軍尚未成立,使用的是由從民間徵集的數百艘木船,由民兵、水手運送軍人渡海至金門。到了1958年八二三砲戰,解放軍海軍已獲得蘇聯援助的魚雷快艇、炮艇與小型護衛艦,但主要攻擊手段仍是對金門砲轟,海軍魚雷艇與炮艇用於封鎖與騷擾金門補給線。而在料羅灣等海戰中,中華民國海軍在美方支援下佔了絕對優勢。
1949年至今,解放軍海軍真正的海戰經驗寥寥可數,只有兩場對台戰役: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和1958年八二三炮戰;以及兩場對越南戰役:1974年西沙海戰和1988年赤瓜礁海戰。最近一場赤瓜礁距今已經37年。1949年至今,解放軍海軍實戰經驗幾乎空白,這是它一大弱點。
不過,近30年來中國海軍現代化與擴張速度是全球第一。1995年台海危機後,1996年中國領導人江澤民發表《新軍事戰略方針》,首次把「海上安全」列為核心戰略關切,明確指出未來威脅主要來自「東南沿海方向」,明確把「台灣問題」列為解放軍在 1990 年代的首要軍事挑戰。
1995年台海危機,解放軍只能發射飛彈示威,但是到了2024年的「聯合利劍」、2025年的「海峽雷霆」演習,解放軍海空軍已展現出對台灣多層次的包圍、攻擊戰術。1998年解放軍空軍首次派出轟-6轟炸機飛出中國沿岸、進入公海空域進行飛行訓練,如今解放軍的海、空軍已突破第一島鏈邁向第二島鏈,海軍從近海巡防轉向藍水海軍(Blue-water navy)。
2017年中國在吉布地建立第一個海外海軍基地,這也改變了中國長期自稱「不搞海外基地」的立場。吉布地臨近曼德海峽,是中東石油與非洲資源運往中國的要道,而東非是一帶一路投資重點。雖然名為「保障基地」,其實是個海外永久駐軍基地;2020年深水碼頭落成,可停泊航艦級戰艦。吉布地被視為中國逐步建立全球多軍事基地網絡的開端。
中國對外擴張對撞美國 印太地區競爭最激烈中國海軍對外擴張已與美國直接對撞,而最激烈的地區就是印太地區。2011年中國前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Gates)在香格里拉對話指出:中美在這個區域的競爭中,美國尋求「確保美軍能夠繼續在遠距離部署、調動和打擊,以保衛我們在此地區的盟友和切身利益」;相對的,中國則要確保美國無法在中國周邊隨心所欲行動,並確保美國一旦與解放軍交戰或干預其行動時必須冒很大風險。
習近平是鄧小平以來對解放軍介入最深的領導人,抱著強國強軍夢的習近平上台後對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改革,而台灣議題則是解放軍戰略改革的最重要驅動力。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目標就是防止美軍干預台海衝突,幾乎所有新式武器裝備都指向這個目標。解放軍也自信其A2/AD能力已足以在西太平洋有效制衡美軍。
解放軍改革仍有弱點 美智庫直指五缺失不過解放軍的改革還是面臨一些重要弱點未能克服。美國智庫海軍分析中心(CAN)副總裁馮德威(David M. Finkelstein)引用許多解放軍公開資料指出,解放軍清楚自認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
一、基層作戰單位經驗不足。就如上述,解放軍海軍實戰經驗有限,陸軍自1979 年懲越戰爭後就沒有大規模實戰經驗。
二、指揮與聯合能力的落差。聯合作戰體系的建立是習近平上台後最重要的軍事結構改革。戰區改革模仿自美軍,但聯合作戰指揮官缺乏跨軍種背景卻要適應新體系因而效率不足。軍種之間仍各自為政且存在利益矛盾。
三、裝備與人員整合問題。解放軍近年來大量增加新型艦艇、戰機、導彈與無人機,但如何整合成有效的作戰體系仍是個挑戰。此外,基層人員的教育與技能還跟不上高科技裝備所需的專業能力。
三、軍官素質與教育不足。基層軍官缺乏戰術判斷與靈活應變能力。官僚文化與政治忠誠仍優先於專業能力。士官是實踐作戰中的靈魂人物,但解放軍到1998年才設置士官軍階。一胎化政策也讓軍隊不敢進行危險訓練。
四、人才流失與制度限制。解放軍雖延攬大量理工人才,但留才不易,高階科技人才很快流向民營企業或出國。
五、後勤與海外保障不足。「一帶一路」戰略需要解放軍具備遠洋保障能力,但目前後勤補給、海外基地數量與規模都不足以支撐大規模長時間行動。
中國海警船對我國不斷進行灰色地帶行動,圖為海巡署2025.6.19-6.20出動巡防艇廣播驅離侵入金門水域的海警船。海巡署提供
近30年解放軍海上軍力確實長足進步,但黃岩島撞船事件曝露出解放軍一些致命弱點;而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解放軍聯合作戰體系還未成熟,跨軍種聯合作戰仍存在指揮與協調問題,尤其是登島作戰需要海空制霸、後勤保障、跨軍種配合等精密配合,尚非目前解放軍能力所及。一旦初期作戰不利、時間拖長,解放軍各種弱點就會一一曝光。強化防禦軔性抵抗解放軍第一擊,讓美軍、盟友得以適時介入援助,進而讓解放軍自亂陣腳,這是台灣要積極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