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環團投書外媒促拒絕重返核電 籲擴大再生能源使用

    2025-08-16 11:30 / 作者 陳祖傑
    核三廠外觀。資料照。吳馥馨攝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進行投開票,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投書外媒《外交家》,並以「台灣走向能源韌性的正確之道」(Taiwan’s Path to True Energy Resilience)為題,呼籲台灣不應將資源投入風險高、社會爭議大的核能,而應專注於建構分散式微電網、擴大再生能源使用與強化電池儲能與備援能力,這樣也可以避免兩岸戰爭時,核電廠成為潛在目標。

    針對核電議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能源系統與國安韌性專案研究助理Milena de Andrade以「台灣走向能源韌性的正確之道」(Taiwan’s Path to True Energy Resilience)為題,投書外媒《外交家》,強調微電網加上再生能源和儲能的組合,將會是台灣面對國家安全事件及天災情境下最具韌性的戰略防護選項,而且核電不但在面對中國封鎖與隔離戰術時並非必要的選項,在真正發生戰爭時更可能成為被攻擊或被威脅的軍事目標。

    Milena de Andrade首先指出,台灣能源的脆弱處在於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約96%),和集中式電網與電力生產和消費的地理分布不均,增加系統脆弱性,容易因局部故障導致全島大停電,戰略能源儲備有限,容易受到中國封鎖或隔離戰術影響,所以分散式微電網與再生能源和儲能的組合才是台灣真正的韌性來源。

    Milena de Andrade表示,微電網系統能夠結合當地的再生能源發電、儲能與智能控制,具備「孤島模式」能在主電網發生意外中斷時自主運作,其中電池儲能是關鍵,能平衡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提升穩定性,並為關鍵基礎設施如醫院與軍事設施提供備援電力;微電網具備雙重用途(dual-use),能同時應對自然災害與軍事威脅;

    Milena de Andrade認為,雖然部分人士主張恢復核能作為穩定基載電力來源,但實際上存在多重問題,包括社會與政治阻力大、福島核災後民意反彈強烈、核廢料處理失當(如蘭嶼的低階核廢料)加深民眾不信任。

    Milena de Andrade強調,雖然中國可能對台實施封鎖或隔離,試圖不開戰即逼台投降,但如果台灣具備長時間自給自足的能源能力,將削弱封鎖的有效性、延長抵抗時間,爭取盟友的干預空間,就能破壞中國原先設定在短時間內,台灣的盟友尚未能干預時即控制台灣的戰略目標。

    Milena de Andrade指出,當中國與台灣真正發生戰爭時,核電廠有可能在戰爭中成為潛在目標,如果誤擊、疏於管理,或變成可以利用的軍事目標,這很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以上因式都讓核電在國安情境中能提供的助益有限,反而會產生新的風險。

    最後,Milena de Andrade認為台灣不應將資源投入風險高、社會爭議大的核能,而應專注於建構分散式微電網、擴大再生能源使用與強化電池儲能與備援能力,這樣的架構不僅環保、經濟,更是對抗自然天災與地緣政治威脅下,最可行、最穩定、最具戰略價值的選擇。
    陳祖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