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級潛艦海虎軍艦(舷號794)今年5/16起將展開戰鬥系統性能提升工程。翻攝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台灣現有水下兵力主力是2艘劍龍級潛艦海龍潛艦與海虎潛艦,但其戰鬥系統老舊及面臨消失性商源,海軍建案由中科院與國外廠商合作,執行戰鬥系統性能提升,原本預估首艘執行性能提升的海龍潛艦(舷號793)在去年10月底即。不過根據國防部本週送到立法院的報告指出,部分裝備刻由中科院執行缺失改進中,預於今年5月底前完成缺失改進,不影響目前該艦執行任務。至於另一艘海虎潛艦則將在今年5月16日開始動工提升戰系性能。
依據海軍司令部規劃,因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老舊及面臨消失性商源等現況,因此建案由中科院與國外廠商合作,從民國107年度(2018年)起執行劍龍級艦戰鬥系統性能提提升,汰換後可強化系統處理及運作功能,提高系統穩定度及可靠度,有效執行戰術作為,發揮潛艦作戰效能。計畫執行期程訂於民國116年度(2027年)完成。
台灣海軍劍龍級的海龍潛艦(舷號793),於海軍潛修工程處「劍龍乾塢」進行乾塢維修作業。海軍資料照
海軍這項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總經費編列新台幣74億1254萬元,全案預計完成3套系統提升案,海龍潛艦與海虎潛艦各1套,另外1套則是預留系統,海軍並規劃在左營軍港建置「岸置測試站」,以利執行各項泊港測試。
立法院上個會期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對於「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執行進度不滿,對民國114年度相關預算3億6千萬元,凍結了5千萬元,並要求國防部提出報告並獲得委員會同意後始得動支。
為了及早解凍預算,國防部與海軍本週已經該案解凍報告送達立法院。說明該戰系性能提升案區分三階段執行。首先是第一階段岸置測試站:已於民國112年7月31日完成建置,提供第二、三階段戰鬥系統性能提升相關裝備檢測及人員維保訓練使用,使用迄今狀況均正常。
在第二階段是對舷號793的海龍軍艦戰鬥系統進行性能提升,已於民國113年7月15日完成海上測試,戰鬥系統性能符合作戰需求,可執行各項戰備任務;惟部分裝備刻由中科院執行缺失改進中,預於114年5月底前完成缺改,現不影響該艦任務執行。
至於第三階段,則是對舷號794的海虎軍艦戰鬥系統進行系統性能提升,計畫期程為民國114年5月16日至民國115年12月31日配合大修修期執行,中科院刻正執行相關料件及裝備籌補作業。
對於立委們要求精進作為部分,海軍指出,持續管制中科院於民國114年5月底前完成首艦(海龍軍艦)缺改,以利次艦(海虎軍艦)如期進廠執行戰鬥系統性能提升。另每雙周召開管制會議,以管制中科院缺改進度,並參與中科院與外研討電話會議,全程掌握各執行現況,並以專案管理方式詳實掌握工程進度與施工品質,俾依時完成各項作業。
事實上,這不是該案預算第一次遭到凍結,於2020年立法院審查民國109年度國防預算時,也因為當時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質疑海軍編列新台幣3 億3892 萬5 千元興建的「岸置測試站」,等到民國114年使用測試裝備時,已經過了保固期限;而且國民黨立委江啟臣也質疑,全案執行進度不如預期,質疑「整體提升進度是否因此延宕,不無疑義」,因此委員會決議對民國109年編列3億3,950萬1千元(包含採購作業費57萬6千元),凍結1億元,俟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並經同意後,始得動支。
當時國防部向立院說明,為了避免全案受到美方審查核准程序延誤影響,造成裝備逾保固期,海軍已管制本案各項裝備,必須由海軍接收且完成測驗合格後,始得列計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