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人才的培育,還面臨更多隱憂。吳尚軒攝
嶄新的「御風號」實習船啟航之際,技高海事群科學生人數7年減少3成,還有2年教師甄試錄取掛0,儘管在海事人才的培育上,硬體支援終於到位,然而最重要的人才卻面臨重重隱憂,而對於高度仰賴貿易的台灣來說,這些最終都關係到國家安全。1994年服役至今的海事實習船育英二號,如今終於可以卸下重擔。全新落成的「御風號」實習船,嶄新的設備不僅可以收納更多學生,也可以提供更完整的海事訓練,然而在海事教育駛向新航道的時刻,卻有不少隱憂。
御風號開航,讓海事教育更進一步延伸。吳尚軒攝
高職7年人數跌逾3成 「跑船很危險」觀念衝擊招生我國的海事相關人才培育,大抵分為航海、輪機2個路線。航海包含船舶控制、航行、航道規劃、海圖與雷達應用等技術,輪機則以電子、工程為基底,並加強船舶相關系統訓練;粗略而言,甲板以上屬於航海,甲板以下屬於輪機領域,在技術型高中及大學、技專裡皆有對應科系。
但翻開數字
,技高裡的海事群科學生數不斷下滑,航海與輪機科的學生人數106學年仍有1265人,而後年年下降,到110學年已減少至1000人以下,為978人,來到113學年僅有852,7年減幅達3成2。
近年技術型高中(高職)海事群學生數
全國海事群科,僅有5所國立及1所私立學校,分別是海大附中(前基隆海事)、台南海事、澎湖海事、東港海事、蘇澳海事,以及私立中華商海,而這其中,除了改隸大學的海大附中,以及台南海事相對減幅較少以外,其他學校的學生數都面臨減少3成,甚至腰斬的衝擊,背後除了廣泛衝擊各領域的少子女化影響外,還有專屬於海事科的因素。
「整體看下來,每所學校都有微幅掉下去。」海大附中校長洪進源本身也是教育部國教署的宣導講師,會定期到國中端進行招生宣講、介紹群科,而他認為,關鍵在於外界對航海的看法沒有改變,是舊觀念。
他指出,首先最常見是,家長仍用漁船的看法看待商船,擔心學生跑船會遇到船難甚至海盜,而如今不少學生也會認為,上船沒有網路、怕無聊而放棄,但他強調,「這些都是10、20年前的概念。」
洪進源表示,如今的商船都有先進的航海儀器預測海象、天氣,不管颱風或是大浪都能事先預知,「遇到海難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而如今船艦也會透過低軌衛星提供Wifi,船上空間並非像過去一樣艱苦。
如今商船上,都有先進的設備預測海象、天氣。吳尚軒攝
學校生態也是另一個課題。洪進源指出,高中階段,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就近入學,至少在同縣市就讀,然而海事群因為學校少,像海大附中就會有來自苗栗、台中的學生就讀,然而在跨區招生上,卻常遭到當地教育局處拒絕,無法參加如就學博覽會等展會,此外由於國中老師多是普通高中體系出身,缺乏對技職的了解,也因家長依舊認為成績差才讀技職,種種因素下,海事群科的招生面臨重重考驗。
大專畢業生僅2成進業界 太操之外還有半導體跨界撈人而大學端,在跨群科、普高考生的參與下,海事類科系人數跌勢暫緩,包含航海、航運、輪機、造船等科系的學生數,儘管在107學年時一度從約4000人跌落至3759人,然而近年始終在3700人上下擺動,整體大抵穩定。
但根據各校追蹤、評估,這些學生中,最後會真正上船的僅約2成左右,除了不習慣海上工作之外,還有其他外部吸力。近年海事相關科系大學學生數
海洋大學副研發長王榮昌本身也是輪機工程系教授,他指出,大學時會來讀航海、輪機的學生,一種是高職就讀相關科系,這些人多半會較篤定要去跑船,另一種是親戚、長輩有在航海領域工作,家中又有經濟需求的學生,這些也較有上船意願,「這兩類之外,大多就是分數到哪就讀哪」,尤其輪機還包含電機、機械等專業,學生入學後未必就想進入航海業。
王榮昌也提到,近年來雖然一度因航運聲勢大好,而稍有增加學生投入業界意願,但仍有其他吸引,比如半導體業火熱下,連帶吸收工程領域人力,不僅輪機系學生會被竹科園區廠商招募,甚至連輪機系的教師都有因此跳槽者,「就算航運待遇吸引人,然而半導體分紅下來也不差。」
2年找不到合適教師 業界待遇竟成師資斷鍊隱憂從人才培育的角度來說,師資被挖走是更大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近5年來的海事群科教師甄試,不但全國都僅有個位數報考者,其中109、111這兩年錄取者更是掛0,無法找到合適的教師。近年技高海事群教師甄選情況
洪進源回憶,2年前海大附中辦理海事群教師甄試,1個正式名額,僅有2人來報名,1人進入複試,「另外1個被業界吸走了」,而其實不僅是海事,技高裡如電子群等群科也難找到人,儘管目前海事類群科都跟業界有良好合作,也有許多業師,但大多數課程,仍需要仰賴正式教師,「而且業師無法修教育學程。」
澎湖海事校長顏嘉禾則指出,比如輪機專業的人員,因為也有工程、機械知識,可以應徵的出路範圍較廣,因此不一定會等學校開出教職,往往就會先被業界錄取走,尤其相關領域近年來薪資豐厚,但對於招募,他仍屬樂觀,「他們跑累了就會回來(學校)。」
海事學校主管紛紛認為,業界的待遇也磁吸了潛在師資。吳尚軒攝
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俞克維分析,師資問題,在大學層面來說,希望教師有博士學位,同時又有海上實務經驗,「這種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不過大學端的彈性,是可以透過專業技術人員的形式來聘用,但高職來仍舊要求教師必須是擁有教師證、通過教師甄選,但擁有海事實務經驗者,卻常常被這層門檻卡住,而無法取得任教資格。
俞克維指出,因此目前高職端往往只能聘用缺乏實際經驗的教師,「這也是我們未來的隱憂」,對此他也呼籲,師培制度必須修改,思考讓老師仍有機會進入業界、獲得實務經驗,或透過業師協同教學制度,讓目前的現役船員在休假時,可以到學校協助教學,「這也可以從目前師資架構下找到出路。」重要物資仍仰賴國輪 俞克維籲重視育才對於本國海事人才培育,俞克維也重申所謂「國輪」的重要性,也就是由本國船廠製造、懸掛國旗、用以運送國內進出口物資的的輪船。
他表示,台灣產業、民生高度仰賴海運,「我們需要自己國人來開自己的船。假若天然氣、石油都由外國航商、船員運送,他要漲價,你能不接受嗎?」而即便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仍會致力培養自己的船員,必須要有自己的船隊,才能確保台灣自身安全。
高度仰賴海運的台灣,本國海事人才的重要性不在話下。吳尚軒攝
對於目前的師資困境,教育部也指出,目前相關師資由台灣海洋大學及高科大等培育,此外各高中得遴聘具業界實務經驗之人員,核予專業及技術教師證書,然而,「相關海事業界所提供較優薪資報酬及待遇,亦影響報考教師甄試之人數」,未來將持續掌握供需狀況,持續培育航海科及輪機科師資,如有特殊需求,亦得以公費方式進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