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周年-論兩岸】務實台獨揉進「中華民國派」 兩岸話語權國民黨拱手
2025-05-18 08:00
總統賴清德520將上任滿週年,選在週年前夕,賴清德出席台灣首次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活動並發表談話,除了強調我們與國際社會更緊密的連結外,更站穩「中華民國派」立場;在兩岸論述上,面對傾中靠紅的國民黨,成功拿走話語權,「中華民國金鐘罩」讓台獨的標籤再難傷到賴清德。
回顧歷史,二戰戰勝國之一的中華民國,不論是國際地位與處境的尷尬,或是國共戰後的定位,在當時的「四巨頭」中,不管是自身選擇模糊化或是被模糊化,中華民國總有著難以言喻的無奈。
不過,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台灣積極接軌世界,在國際間能見度大幅提升,敘事權、話語權也逐漸加大。這個模糊化的地位也開始漸漸清晰,尤其是賴清德上任後,從就職演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到國慶演說,回溯辛亥革命民國建立的歷史,以及國慶晚會中的祖國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顯而易見的,賴清德正在一點一滴的搶回歷史的話語權。
這一點,賴清德在去年底某一次民進黨中常會中的談話,也獲得印證。賴清德從蔣經國先講「他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並提出「催台青」政策,之後李登輝講「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蔡英文則是「中華民國台灣」,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為了團結國家,一定要持續下去。
他強調,「團結國家」是他身為總統的責任,「現在只有『中華民國』能讓所有人團結」。
紀念歐戰勝利 強調同盟抗極權掌握歷史敘事權到了歐戰勝利80週年,賴清德的出席與演說,都透露出重要的訊息,擊敗軸心國贏得二戰的同盟國之一,是中華民國而非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此同時,最應該在這個議題上著墨的國民黨,該黨主席朱立倫卻因公開把賴清德比做希特勒、納粹,引發德國、以色列以及歐盟國家的強力譴責與抗議,面對國際歷史傷痕,朱立倫沒有致歉,而是繼續以一己之力,力抗群國,甚至嗆聲勿干擾他國內政。
類似的事件,過去近十多年來,不斷在台灣各地上演,印象最為深刻的,應是2014年馬英九任內,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引發民眾抗議,當時民眾手持國旗遭警方暴力驅逐、折損,統促黨卻拿著五星旗飄揚。當年,大聲疾呼拿出中華民國旗的,反倒是一直希望換掉這面旗幟的民進黨,時空錯置令人莞爾。
只是這一笑,竟笑到現在,笑到國民黨應該笑不出來了!
「中華民國」,從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到現在賴清德的「中華民國」,與其說「台獨務實工作者」被淡化,應該說揉進「中華民國派」裡,賴清德儼然成為反共、守護中華民國的領導者,接手了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賢志業,為民主理想奮鬥。
台灣人的主體性、區分性、被區別性,在2016年後逐漸清晰,台灣與中國「我們不一樣」,普遍存在台灣社會,無需言明。國際社會呢,容或有部分人士仍會把台灣誤認為「China」,但隨著被區別性的擴大,以及台灣人的「自覺」,很快就會獲得糾正與修正。
國民黨的沉默、向中靠攏,已經逐步侵蝕代表中華民國的正統性,兩岸論述仍舊緊抱「九二共識」,但九二共識的論述在2012年後就不再享有紅利,論述出現真空期,國民黨不要民進黨的「我們不一樣」,至今卻也拿不出像樣的新論述。
最終,將「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拱手讓給了賴清德。
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著眼的是「中」,賴清德強調的是「國」。所以,在全民「反併吞」、「反侵略」的共識下,台獨支持者、中華民國的擁護者,有了維護國家主權、反中共併吞、抵抗強權侵略的共同目標。也因此,419當天,凱達格蘭大道上,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台獨鯨魚旗幟共同飄揚,留下歷史新頁。
兩岸論述沒失分 「中華民國派」成金鐘罩但其實,去年的這個時候,外界、甚至民進黨內都對於賴清德強烈的「台獨」色彩,抱持著懷疑與憂慮,擔心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的他,會否因為過於躁進,打破現狀的穩定,進而將台海帶入兵兇戰危的恐怖局面。
不過,近一年來,賴清德的兩岸論述沒有失分,甚至在在野黨的助拳下,意外收穫中華民國派的支持,讓這座島嶼裡人民的「反併吞」、「反侵略」的共識更加凝聚,「台獨」這個標籤不論是否還加身,有了「中華民國」金鐘罩,至少現在已傷不了賴清德。
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著眼的是「中」,賴清德強調的是「國」。站穩共同反侵略的角色,台獨支持者、中華民國的擁護者,有了維護國家主權、反中共併吞、抵抗強權侵略的共同目標。也因此,419當天,凱達格蘭大道上,中華民國的「青年白日滿地紅」國旗與台獨鯨魚旗幟共同飄揚,留下歷史新頁。
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從競選時的「反共不反中」,到清晰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雖然遭在野黨批評加劇兩岸對立,但卻凸顯出國民黨在中國立場的模糊與親中傾向,加強了賴清德兩岸立場的正當性,國內外皆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未來,賴清德如何在維持兩岸和平的同時,堅守台灣主權與民主價值,將是其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