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沒想過,即使走在斑馬線上,竟也會魂斷路口?今年2月連續發生多起行人在斑馬線上遭撞的「斑馬線殺人事件」,國內多名專家因此提出警告,台灣斑馬線有諸多設計不良,藏著極大喪命危機。交通部與六都研議解方,全面盤點易肇事路口,拍板要因地制宜從「斑馬線退縮」、「增設庇護島」以及「Z字型行人兩段式穿越道」、「調整交通號誌」等四大方向改善。
現行斑馬線多設置在路口處,但因道路設計不良,車輛轉彎時常因視線受阻,無法察覺有行人穿越而發生事故憾事。交通部表示,日前已邀內政部營建署及六都跨單位研議解方,挑出上百處須改善路口,5月初更將提出首波改善名單,擬從標線、號誌等道路工程全面進行改善,並每月追蹤。
除此之外,各級學校等路口,上下學時間雖有導護老師維持交通安全,但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統計,全國有高達2500個學校,路口竟仍沒有設置交通號誌。交通部決議,將一併改善交通號誌,並將加強行人教育、溝通加強執法。
馬路真如虎口,近期發生多起魂斷斑馬線事件,交通部和6都研擬計畫改善。圖╱
玄 史生 from Flickr CC0 Lisence
不過,退縮斑馬線、增設庇護島,真的有用嗎?內政部營建署日前委託交通大學團隊調查台北市50個路口,報告結果顯示,斑馬線若退縮4.5至6公尺,可降低行人遭撞危險。至於設置庇護島,報告則指出,須在路口較大、行人偏少的路口,才能改善行人安全;若是在路口小、人流多,設置庇護島反而因太過擁擠而呈現反效果。
除了上述改善方式,交通部另外也試辦「Z字型行人兩段式穿越道」。兩段式穿越道在英國、歐洲部份國家較常見,甚至香港也有類似的設計;在車流量、路寬較大的路口,常可見這種「緩衝式穿越道」─行人若想過馬路,必須先走到中央分隔島,讓高齡或是行動不便者暫停;也能讓行人穿越時,有足夠時間注意來車,再繼續走完第二段斑馬線,降低遭撞風險。
為減少斑馬線殺人事件發生,公路總局在彰化員林試辦Z字型兩段式行人穿越道。圖╱公路總局提供
公路總局已盤點全國多處路段,根據統計,員林莒光路一天將近有5萬輛的雙向車流量,尖峰小時約有5千輛的雙向車流量,交通部於4月22日起,在彰化縣員林市兩家醫院前的台一線試辦「Z字型行人兩段式穿越道」。
交通部指出,在員林試辦的Z字型行人兩段式穿越道,是將原來畫設在路口的「行穿線」往後退縮約5公尺,拉大駕駛及行人的雙向辨識及安全距離,以降低撞擊的風險。此外,改善後的兩段式穿越道具有方向性,行人走到安全島時,身體會自動90度轉向並面對來車方向,有便於觀察來車動態而即時反應。
不過,交通部強調,行人安全、路口改善重點是要「因地制宜」。每處危險路段及路口的潛藏危機都不同,應視狀況改善,並非每個路口都必須要退縮斑馬線、增設庇護島;有些狀況是可從交通號誌、路樹、無障礙行人空間等改善,甚至是必須加強行人的教育等配套措施。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