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專家示警:日中關係達「2012年來以來最糟」 須做好長期對立準備

    2025-11-21 11:47 / 作者 李寧怡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發言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圖為她11月1日在南韓APEC峰會後的記者會上發言。美聯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答詢時的「台灣有事」發言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外界擔憂情勢正逐步惡化。《日經亞洲》報導,有學者認為日中關係可能有如十多年前因釣魚台(尖閣諸島)問題掀起的爭端,陷入「長期僵局」。

    日本大和證券中國經濟學家齋藤尚登向表示,當前日中關係已達到2012年以來最糟的時刻。他說:「對中國而言,尖閣群島與台灣都是領土問題,是無法妥協的議題,因此這場爭端更可能拖長並升高,而不是消退。」

    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國會回答在野黨議員質詢時表示,若中國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屆時日本政府可能動用集體自衛權。北京當局對此強烈抗議,要求高市撤回言論,但東京方面拒絕,表示基本立場未變,並強調具體判斷須視情勢而定。

    報導指出,中方除了政府官員、官媒、名嘴齊聲嚴厲批評高市的發言以外,14日也警告民眾避免赴日旅遊,16日又公告勸阻中國學生赴日留學,經濟施壓不斷升級。

    此外,日本電影在中國上映遭延期,吉本興業原定在上海舉行的喜劇公演也被取消。儘管日本外務省官員金井正彰週二18日赴中國交涉,但僵局未見突破。中方19日仍祭出水產品禁令,原本正開始恢復進口的日本水產品,再次被擋在中國之外。

    釣魚台爭端曾引發中國長期對抗

    日本過去已多次成為中國經濟報復的對象。2010年,一艘中國漁船在尖閣諸島附近撞擊兩艘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艇,日方逮捕中方船長後,北京便中止稀土出口。

    2012年,東京決定將釣魚台「國有化」,中國境內出現反日抵制行動,多間日本相關企業遭破壞,兩國高層對話也停擺,直到2014年11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才恢復。

    齋藤警告,北京可能升級施壓手段,包括再度祭出稀土出口禁令,或煽動抵制日貨。

    智庫NLI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員三浦祐介則表示:「日本要做好面對長期對立的準備。」他指出,其他國家處理與中國的類似爭端都耗時多年。

    多國都曾遭中國施加經濟手段

    2010年,由於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中國限制挪威鮭魚進口,直到2017年才恢復。2019年,加拿大因逮捕華為財務長孟晚舟,遭中國停止採購油菜籽與豬肉。

    2020年,澳洲因呼籲調查新冠疫情起源,遭中國加徵大麥、葡萄酒反傾銷稅,分別在前年及去年才解除;澳洲牛肉、龍蝦、煤炭、木材等產品也遭中國限制進口。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週四(11/20)試圖為緊張局勢降溫。黨內外交小組呼籲與中國展開對話,並敦促強硬派保持克制。

    不過,自民黨與共同執政的維新會都有成員建議,應將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驅逐出境,因為薛劍在社群媒體發文,宣稱高市早苗應因涉台言論而遭「斬首」。

    中國官媒提「琉球地位未定論」反擊

    中方目前姿態仍強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週三繼續抨擊高市言論,宣稱以「存亡危機」與「自衛」為名,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的慣用藉口」,呼籲「國際社會必須警惕並共同阻止任何復活軍國主義的圖謀」。

    中國官媒也開始挑動其他領土議題。《環球時報》週三刊出社論,再提「琉球地位未定論」。文中質疑日本對沖繩群島(中國古稱琉球)的主權,宣稱「關於該群島主權的歷史與法律爭議從未停止」。

    中方週四表示,原訂11月24日與日本、南韓舉行的文化部長三邊會議將延後舉行。

    此外,中國國家安全部週三發表聲明,宣稱破獲一批「日本間諜情報機關針對中國的滲透竊密間諜案件」。聲明未說明任何案件詳情,僅揚言將「堅決粉碎任何妄圖分裂國家的陰險圖謀」。

    《日經》報導,由於北京揚言升高反間諜行動,日本擔心中國可能將商界人士列為施壓對象。日本藥廠安斯泰來(Astellas Pharma)一名長年駐中的60多歲日籍員工,2023年在返國前被捕,遭控從事間諜行為,2025年7月才被定罪,判刑3年6個月。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