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黑魔鬼魚」近日被生態攝影家補捉在淺海區出現。翻攝IG
擁有「黑魔鬼魚」稱號的黑角鮟鱇魚平時棲息在200到2000公尺的深海區域中,鮮少出現在淺水區域,然而,西班牙一名海洋攝影師David Jara Borguña近日卻在淺海區域捕捉到黑角鮟鱇魚的蹤跡,被認為是全球首次在白天記錄到,影片一出引發生態圈熱議,專家研判可能與疾病、洋流改變或躲避掠食者有關。
根據外媒報導,西班牙海洋攝影師David Jara Borguña近日在白天、距離特內里費島海岸約2公里的淺水區中捕捉到黑角鮟鱇魚的身影,西班牙研究鯊魚和魟魚的非政府組織Condrik Tenerife表示,這次的目擊事件相當罕見。
Condrik Tenerife指出,迄今為止,觀察到黑角鮟鱇魚的紀錄大多是幼魚、死亡成年魚,或在深海科學探險期間被潛艇發現的,極少出現在淺水區域,因此推測這種現象可能和疾病、洋流變化或逃避掠食者有關,不過真正的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釐清。
黑角鮟鱇魚平時棲息於200到2000公尺深海中,以其黑色的外觀及發光誘餌而聞名,最大特徵即是擁有巨大且佈滿鋒利牙齒的嘴巴,且因為擁有特殊的發光器官「擬餌體」(esca),能在深海漆黑的環境中吸引獵物,展現高超的捕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