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舉辦「生命因關心而無憂-安心守護、樂活相伴」終止家暴系列記者會,呼籲社會關注老年人受暴議題,強調及早辨識與求助的重要性。游騰傑攝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家暴通報案件卻逐年攀升,去年已達2萬4千餘件。衛福部今(15)日指出,逾半為子孫施暴,常見精神暴力與肢體傷害,許多長者因情感牽絆選擇隱忍,錯失求助時機,呼籲社會共同守護長者安全。
根據衛福部統計,113年全年家暴通報案件達17.9萬件,其中老年遭受家暴占比近一成、約2萬4,396件。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倘若發現長輩臉部、手部或頸部出現瘀青,應提高警覺是否遭受家庭暴力,並鼓勵長者與相對人主動尋求協助。她強調,居家服務員與社區鄰里是第一線的重要觀察者,應加強關懷與發現問題。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五年統計資料,老年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上升,其中以直系血親卑親屬對尊親屬施暴為最大宗,占比高達55%,多為(孫)子女對(祖)父母施暴。113年度通報案件中,精神暴力比例最高(53%)、其次為肢體暴力(37%)、騷擾(30%)與經濟暴力(2%)。這些衝突情境多與親子關係不佳、(孫)子女身心狀況不穩定及金錢糾紛等因素有關,凸顯需及早介入改善家庭互動與引入支持性資源。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組長鄭慧敏分享一則實務案例,一名居服員到府服務時,發現獨居阿嬤右眼瘀青腫脹,但阿嬤與其兒子皆稱「只是跌倒,不需要就醫」。居服員察覺異狀後堅持檢查,進一步發現阿嬤右大腿有燙傷、左手中指也有傷,隨即協助就醫,最終確診腦出血,需住院治療。
鄭慧敏表示,經通報後,中心依職權為阿嬤聲請保護令,並啟動加害人處遇輔導計畫,由警政機關對其子進行告誡。她強調,若能及早辨識與介入,有助於避免悲劇發生。她也補充說明,實務上能透過驗傷、職權聲請保護令、警察介入、社政與醫療連結等多元手段,結合社工、警政、衛政與司法體系,共同為受暴長者提供支持與資源,協助重建安全生活環境。
然而,許多老年受暴者因情感牽絆或擔心子女受罰而選擇隱忍,使得案件難以及早被發現與介入。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張宏哲指出,老人保護案件中的老人與子女常見緊密依賴卻衝突的親子關係,許多老人因親情無法割捨,而反覆回到剝削和暴力的情境,爰鼓勵老人應及早進行財務信託與授權安全等財務管理、建立家庭公開討論文化、及提高社區敏感度等預防性策略。
面對親情與暴力的困境,衛福部呼籲,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唯有「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同時呼籲維護老人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成年子女學習承擔自我責任、關心與愛護父母,並與父母建立平等尊重的關係。
衛福部也鼓勵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勇於尋求外部協助,維護自身權益,活出自信且獨立的晚年生活,另老人保護工作不僅是單一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應共同承擔的課題,為有效減少老人遭受家庭暴力事件,衛福部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建構使家庭勇於求助、老人在地安老的高齡友善社會。
《太報》關心您,勇敢拒絕任何形式暴力,求助專業人員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全國家暴專線:113
‧報警:110
‧線上通報:關懷e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