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嬰幼兒受虐比例5年成長1.2倍 「8成施虐者竟是父母」

    2025-04-15 12:45 / 作者 游騰傑
    嬰兒。示意圖,非指本案當事人。取自Unsplash
    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受虐比例不減反增,每年約2千多名嬰幼兒受虐,這些案件超過9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有8成是父母,遭受不當對待類型則以身體不當對待或疏忽照顧為多。專家指出,孩子哭了一定有理由,因無法用語言表達,透過哭泣來溝通,是正常且健康的行為。若孩子長時間不哭不鬧,反而可能是異常現象。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嬰幼兒受虐比率從2020年的2.26‰(千分)上升至2024年的2.65‰(千分),成長1.2倍,每年約有2千多名嬰幼兒受虐,這些案件93%發生在家庭內,其中有8成多的施虐者是父母,另外有7%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

    在所有受虐案件中,身體虐待占比近5成,常見如因嬰兒哭鬧失控而打巴掌、劇烈搖晃等;其次為疏忽照顧,占4成以上,例如長時間獨留嬰兒、營養不良、未即時就醫等。導致家長情緒失控的主因,超過5成與嬰幼兒生活作息、飲食、行為管理等有關,例如夜間不睡、進食過久、玩具亂丟或頻繁更換尿布等;其次為難以忍受持續哭鬧。

    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表示,每個人成為父母親都是第一次,不知道怎教小孩,因此自己父母怎教小孩,就會怎麼教小孩,所以照顧小孩太多個別差異的事情,她也認為父母需要專業支持與陪伴。

    楊珮璉指出,新手媽媽特別容易感到無助,尤其在面對產後憂鬱、寶寶無止盡哭鬧時,情緒容易崩潰,加上爸爸常不知如何協助,媽媽也會認為一切該由自己扛起「這天職」,進一步陷入迷惘。然而,現行可諮詢的資源有限,只剩門診的醫師,雖醫生可提供協助,但往往因看診時間有限,無法充分回應育兒疑問。

    她建議,家長可試著建立寶寶規律的生活作息,將餵奶、活動與睡眠納入循環,讓嬰兒能預期日常節奏,不用靠哭泣表達需求,建立寶寶安全感。她強調,寶寶哭泣是正常溝通方式,哭是他們唯一的運動,並不全然來自生理需求,也可能是尋求心理安慰與親子連結的訊號。

    楊珮璉表示,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全職照顧卻因孩子作息問題爆炸的家長,可透過「停」止自責、「看」見孩子的需求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多「聽」正向建議與支持,「維持好的狀態,小孩狀態就好」,媽媽要學會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重拾育兒信心與動力。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也表示,家長應從認識寶寶開始,理解其行為背後的需求,並學習情緒管理與育兒知識。若發現自己或孩子出現身心異常,也應主動尋求專業治療與協助。他提醒,嬰兒哭鬧多為正常生理或情緒反應,若已排除基本需求仍持續哭鬧,需警覺是否為腸套疊、疝氣或腸絞痛等病症,應即早就醫診斷。

    衛福部呼籲,在少子化的潮流下,嬰幼兒的脆弱性與未來發展性,讓他們更需要被呵護,家長的帶養雖然會遭遇困難及挑戰,但不使用暴力是每位家長都應遵守的底線,期待家長能理解及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與發展,用適切的方式回應及對待他們,讓孩子有好的親子依附與成長經歷,形成善的育兒教養循環。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