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運價格來看,全球供應鏈緊缺的危機看起來已經修補完畢,正在恢復成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但是這樣的回復還不足以使物價高漲的狀況大規模降溫。央行面對通膨仍高,難以停止緊縮的貨幣政策。
彭博新聞報導,根據Freightos公司的統計,從中國到美國西岸的貨運價格在2021年漲上疫前15倍的超高價頂點後,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急速回落,目前已經跌回疫前的水準。
但是,Freightos公司的統計也顯示,歐洲到美東的貨運價格,在去年漲上這波高點後,目前雖有回落,但仍是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倍水準。
而且,報導也指出,約有70%的船運並非透過上述波動極大的現貨價格決定,而是簽長約。也就是說,許多廠商目前的海運價格,因為是在2021到2022年高點期間所簽的約,運費價格仍在高點。
運費居高不下使零售商更難以降低售價,推高了通膨壓力,運費現貨價格的回落尚無法反映在物價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專門研究供應鏈的副教授米勒說:「我們必須小心看待貨櫃海運價格現貨價的回落。大多數靠簽約決定的貨運價格,現在仍高於疫前水準。」
這種運費高企的狀況也許可以說明歐美的通膨為何至今仍居高不下。美國的生產者物價在去年12月下跌後,今年1月又回漲,而且漲幅超出經濟學家預期。24日公布的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增幅也高於預期,這項美國聯準會(Fed)最密切關注的物價指標,今年1月的年增率仍達5.4%,遠高於聯準會的2%通膨目標。
標準普爾全球市場財智( 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供應鏈專家羅傑斯也指出,就算廠商端的報價下跌,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反映到市場零售價格裡,因為零售商通常不願意每年調整數次價格,零售價格有僵滯的特性。
羅傑斯說:「我們現在依舊看到一些遺留的通膨壓力在市場價格中發揮作用,而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物價,都可能要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裡,慢慢反映出價格趨勢。」
而且,廠商現在還面對另一項價格上漲的壓力:人工費用上漲。美國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副總裁史萊(Nicholas Sly)說:「運輸物流中有幾個環節是勞動密集的產業。」他說,像是卡車司機的薪水就佔卡車運費成本的一大部分。而在倉儲業,也是需要大量工人才能運作。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米勒副教授也指出,美國目前的長途卡車運費,仍遠遠高於疫前時期。
本月稍早公布的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各分類,也可以看出人工價格壓力使通膨居高不下的狀況。在1月的美國CPI指數中,排除能源、食物的核心商品物價年增率僅1.4%,低於聯準會的2%通膨目標。但是扣除能源產業的核心服務業通膨,年增率仍高達7.2%。
這些價格趨勢呼應了美國與歐洲央行過去幾個月來不斷強調的看法,就是通膨壓力仍未解除,要期待貨幣政策在今年從緊縮轉為寬鬆,非常不切實際。歐美央行最早也要到2024年才有可能考慮開始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