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海嘯大災難預知夢,指涉明天(7/5)將發生大海嘯,導致遊客及當地居民人心惶惶,其實這類末日、大災難預言幾乎年年有,雖絕大多數未成真,但總有人甘願相信,外媒指出這類預言受歡迎可能出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對正義的渴望,以及對世界「無法修復」的宿命式絕望。
《我所看見的未來》龍樹諒。洪嘉徽攝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收錄自己做過的預知夢,其中「2025年7月5日發生海嘯的大災難」,表示自己夢到太平洋發生海底火山噴發,引發巨大海嘯,且圖中標示台灣,顯示在其夢境台灣也在受災範圍。
災難、末日預言年年有美國《
華盛頓郵報》、法國《
世界報》等都報導此預言帶來的現象,《華郵》指出旅遊旺季,赴日本觀光人數銳減,香港赴日遊客大減導致香港航空、大灣區航空都調整航班,香港旅行社業者告訴《華郵》,香港很少地震,所以香港遊客比中國、南韓遊客更怕地震。
其實這類大災難甚至末日的預言年年有,僅是今年,「盲眼龍婆」預言世界末日在2025年開始,2個歐洲國家衝突將導致歐洲人口大減。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也預言今年會發生大型海底地震,引發海嘯。
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
英國《地鐵報》
報導,美國男子比格斯(Brandon Dale Biggs)自稱「先知」,聲稱曾準確預言川普(Donald Trump)去年會在刺殺行動中安全度過,比格斯預言美國今年會發生10級地震,釀1800人死亡。
焦慮與不想面對為什麼這類預言如此盛行,又為什麼多數大災難或末日預言從未實現,仍有人前仆後繼地相信?美國廣播公司(ABC)曾
報導,心理學家和宗教學者表示,這源自非常人性的衝動,「從對死亡的恐懼、對正義的渴望,到對世界支離破碎、無法修復的宿命式絕望」。
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
書籍《懷疑時代(The Age of Doubt)》一書作者萊恩(Christopher Lane)接受ABC訪問表示,「30%到40%的美國人表示,相信世界末日終將到來」,他說對某些人來說,自然和經濟災難引發的焦慮,使末日論更具吸引力,因為與其要他們面對問題、嘗試解決,「讓人們相信情況正惡化,而答案將來自神的安排」,容易得多。
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另譯埃默里大學)宗教系學者拉德曼(Gary Laderman)接受ABC訪問表示,終極清算的故事在宗教文本和流行文化中非常流行,這類場景中「你可以清楚分辨英雄和反派、善與惡,是讓人深有同感又強有力的故事」。
修正的預言、修正的認知過去這類預言多數失準,美國牧師康平(Harold Camping)曾預測1994年9月是世界末日,之後改為2011年5月、2011年10月,康平2013年過世時世界末日仍未到來。
英國《
衛報》在2011年5月康平預言世界末日第二次失準時提到,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上世紀的著作《預言破滅時(When Prophecy Fails)》。
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
當時費斯廷格研究一宗教團體相信,1954年12月是世界末日,屆時飛碟會來接「信者」到安全處。而當這預言破功,為首的領導人表示是信眾凝聚的信念讓世界得到救贖,信眾隨之狂喜,到處轉述奇蹟。
費斯廷格以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解釋此現象,指人在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不一致,這種失調會引發不適與緊張,這時為恢復平衡,若無法接受面前證據,就會修正自我認知,減少失調。在這個案例中,越是拋棄財產、等待飛碟的人,在預言失準後對教派越是深信不疑,傾力拉攏其他人進入。
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
《衛報》也提及,當預言失準,發出預言的人可巧妙推遲發生日期,例如牧師康平的末日從1994年改為2011年,例如北美宗教團體米勒派(Millerites)最初相信世界末日在1833年,之後改為1844年。
可以修正的末日時間、可以修正的自我認知,讓這類預言和信眾都得以生生不息。
幾乎年年都有末日、災難預言,即使多數從未成真,仍不斷有人願意相信;圖為末日示意圖。Pixabay